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财经要闻

旗下栏目: 财经要闻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金融科技助推 破解小微融资难尚待合力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中国证券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8-10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在武汉、长沙等地发现,商业银行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在小微企业融资“攻坚战”方面打开了新局面。但要真正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局,仍待多部门联动协同发力。

  小微融资仍然不易

  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相比,我国小微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水平并不匹配。普遍来说,小微企业存在缺乏抵押物、创新创业成果未完全转化、无法得到有效担保、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致使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先天难题。

  根据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截至一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达66.3%,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创2015年二季度以来新高。相较而言,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长期高于大中型企业的贷款需求。

  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对新兴市场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融资不足与机遇的评估》报告,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万亿美元,而融资供给仅2.5万亿美元,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统计,6月末,全国和地区性民间借贷利率普遍在15%-20%。其中,温州指数-全国综合利率为17.05%;P2P综合利率为9.62%,如果加上5%-10%的平台服务费,也在15%-20%;温州典当行、担保公司利率最高达23.22%,这一利率水平为当前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利率(6.01%)的3倍左右。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李云霏表示,今年上半年社融增速已经从2017年的9.2%连续降至-18.5%,剔除居民贷款后这一增速从7.3%降至-25.7%,考虑到企业部门新增贷款增速由9.9%升至16.2%,可以看出当前融资压力高度集中于原先较为依赖债券和非标融资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

  金融科技成“良药”

  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手段,正成为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的“良药”。在武汉,借助浙商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在依托区块链技术建设的应收款链平台上,武汉市市政集团的应付账款被改造成上游企业的“区块链应收账款”,灵活支付给上游企业,帮助其获得融资。

  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过去,应收账款集中于年底交付,上游企业由于迟迟得不到付款而陷入无资金可用的局面。而其本身也是小微企业,存在信用风险,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融资。现如今,得益于‘区块链应收账款’系统,上游企业可以第一时间得到下游大型国企、央企等核心企业付给的工程款,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有效降低了资金成本。”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各银行都在金融科技领域大展拳脚。比如农业银行重点支持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推出“数据网贷”等特色产品;中信银行推出“信秒贷”,经授权获取客户收入、征信等数据信息,依托网络信贷业务平台系统,对客户进行综合信用评价,向符合贷款条件客户在线发放用于消费用途的个人信用贷款;新网银行信贷业务99.6%以上都是机器自动审批,最快7秒,平均40秒,日批核贷款峰值超过33万笔。

  需多部门协同推进

  虽然科技手段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多数专家认为,未来小微融资困局仍需财政等多方协同发力解决。

  近年来,央行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进而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银行资金服务小微企业。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再次强调优化银行激励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做好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相关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对金融机构而言,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仅要做好“加法”,还要做好“减法”。他建议,退出对“僵尸企业”“三高”行业的金融支持,将退出的资金用于服务具有成长性的小微企业,从而有助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亚蕊表示,下一步商业银行需加强风控能力,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风险防控和化解体系。一要更新风控理念。在不踩监管红线的前提下,基于“大数法则”和“价格覆盖风险原则”,及时更新小微风控理念。二要加强数据支撑。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着力打通内部数据,并积极拓展电商、运营商、公共服务等外部数据。三要加强科技运用,着力构建智能风控系统,大力提高大数据评分、贷前反欺诈、贷中异常监控、贷后逾期催收等风控能力。

  赵亚蕊预计,结合政策和小微企业需求两方面因素,未来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将会进一步放松,但会向促使金融资源精准投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等方面倾斜。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定向降准虽短期能救济小微企业,但解决不了长期经济问题。从长远来看,为减少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应落实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资金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责任编辑:魏京婷)


责任编辑:中国证券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