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是引领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寻找新动力、实现新发展的破题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战略重点,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经营主业与综合金融服务的独特功能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三大独特功能” 一是在“僵尸企业”退出中具有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优势。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大突出难题是“僵尸企业”如何平稳退出。在煤炭钢铁等过剩行业淘汰、整合、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于经营陷入困境、技术水平低下的大量“僵尸企业”,不论是实行政策性破产还是市场化处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的组合出售、打包处置、资产转让、资产置换、资产重组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成熟的技术手段,这一点是其他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二是在困难企业“债转股”中具有成熟经验和先天优势。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过程中,对于部分重点行业中发展前景较好、技术水平较强但遭遇暂时困难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或优质民营企业,实施“债转股”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杠杆和资金成本,妥善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债务重组工具。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成立以来通过“债转股”方式已经成功帮助一大批国有企业摆脱财务负担,提升了国企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培养了具有丰富股权重组经验的高素质队伍,是“债转股”实施过程中的金融主力军。 三是在实体企业降成本、转型升级中具有综合金融服务优势。近年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化转型中不断完善综合金融功能,普遍具备银行、证券、租赁、信托、基金等多金融牌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控股集团架构。在供给侧改革中推进企业降成本、转型升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通过打业务“组合拳”,以“存量+增量、金融+产业、债权+股权、自主资金+结构化融资”等金融手段,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真正实现“金融机构让利于企业”。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支持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 自1999年成立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1.4万亿元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在支持国有银行改制、促进国有企业脱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安全网”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实施商业化转型以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坚持做强不良资产经营主业,以综合金融、大资管服务为方向,实现了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发展成为中国金融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以中国华融为例,公司2009年以来在新一届党委班子带领下,坚持“听党的话,跟政府走,按市场规律办事”经营理念,坚持“专业的资产经营管理者、优秀的综合金融服务商”定位,坚持以“创新+稳健”引领转型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华融特色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转型之路。在2009—2011年利润翻番的基础上,2012—2014年三年累计实现净利润突破300亿元,2015年实现利润再创新高,发展成为目前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实现利润最多、ROE回报最好、金融牌照齐全、总市值最高”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大型金融控股企业。公司搭建起以总部为主体,全国31家分公司和旗下21家控股平台公司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架构,能够打业务“组合拳”,为各类客户提供资产经营管理、银行、证券、信托、租赁、基金、期货、投资、置业等多层次、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在经营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华融成功完成“改制、引战、上市”三部曲:2012年10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014年8月,引入境内外优秀战略投资者;2015年10月,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开启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发展新征程。 作为国有金融企业,中国华融始终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经济增长”为重要使命,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创新发展。 一是不辱政策使命,完成三大历史任务。支持国有银行改制发展,累计接收处置中国工商银行近6800亿元不良资产;支持国有企业减债脱困,累计对420户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债转股,减轻国有企业债务上千亿元;维护金融稳定,成功托管“中创”“德隆系”等危机机构,化解系统性风险,避免了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二是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搭建华融(香港)国际、深圳前海财富管理、华融西部开发投资公司等平台,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落实自贸区战略,在上海、天津、广东自贸区设立分支机构;服务“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累计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合作项目300余个,涉及450余家国企、民企优质客户,覆盖制造、能源、地产、水利等多领域。 三是推行“大客户战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包括4个直辖市在内的20家省级政府,以及众多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双赢、合作发展”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与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最多的金融央企。截至2015年末,客户总数超过7100家,合作领域遍及50多个大的产业和行业,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是做强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良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和规模连续六年快速增长,对公司收入贡献度近60%。不良资产包业务连续三年“三分天下有其一”,非金融债业务快速增长成为公司常态业务,对主业收入贡献度超过60%。公司累计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原值超过8000亿元,在显著降低金融不良资产规模和不良率、化解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发挥逆周期金融救助功能,帮助实体企业脱困。通过债务展期、重组等方式,最大限度帮助实体企业客户缓解流动性困难,实现近期解危、远期解困。探索开展问题企业重组业务,通过清理债务、整合债权、盘活资产等手段帮助危机企业再生造血。先后成功实施浙江新飞跃、凯翔集团、大连华龙等企业重组项目,实现了“企业脱困重生、银行化解不良、政府维护稳定、公司实现创利”四方共赢。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服务供给侧改革大有可为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基本面是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扩大内需、改革转型等取得了新的进展,风险总体可控。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增、一降、一紧、一窄、一冒泡”特征,即银行不良贷款增加,GDP增速、银行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资金层面较紧,盈利空间收窄,各种风险不断积聚和冒泡。在此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精准发力,提出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基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要求,就要严格防止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作为国有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完全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不良资产化解、“僵尸企业”退出、困难企业脱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应有的“安全网”“稳定器”“助推器”乃至“主力军”作用。 一是以市场化原则创新不良资产化解模式。大量国有企业、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上市公众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应按照市场化原则,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推进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公开批量转让不良资产外,应大力创新不良资产证券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并购基金等新型手段。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起不良资产证券化,充当收购人、发起人、发行人、管理人、投资人(次级)、增信人等六个角色,全程参与不良资产化解。由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实质管理人,分行业、分区域组建专项不良资产基金,以基金名义收购和持有不良资产等。 二是以基金化手段参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资产管理公司依托丰富的问题企业重组和投行业务经验以及多元化的产融结合资本运作平台,可以在配合国家实施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以及防范化解因担保链等引起的局部金融风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由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选择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合作设立重组并购基金(双GP),运用财政注资、贴息(专项奖补)、增信等方式引导LP资金参与。其中,重大重组和破产重整可由政府提供职工安置、“僵尸企业”等呆坏账的核销、税收优惠等政策配合。 三是以合作化方式参与地方金融风险化解。依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长期积累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联合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或成立产业整合基金、重组并购基金等“引子基金”方式,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以国家支持整合的重大项目为切入点,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市场竞争力较强企业的扶持力度,对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助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需要注意的是,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重道远,为更好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功能作用,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能在市场准入、金融产品创新、政策性业务财税减免优惠、不良资产核销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以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2日 13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