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 (刘然)今天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相关精神,并介绍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下简称《实施方案》)的相关情况。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说,《实施方案》提出,粮食价格的形成应当贴近市场,同时要兼顾农民的合法收益。这是未来形成中国粮食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陈锡文介绍,粮食的形势非常复杂。从表面上来看,“三个数量在不断增长”:连续12年国内粮食产量在不断增长;从2010年以来进口的粮食数量在不断增长;目前的粮食库存在不断增长。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自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大宗产品需求疲软,国际市场的粮价和2011年相比,三大主粮差不多下跌40%-50%。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近年在不断地提高临时收储价格和最低收购价,因此国内和国际市场粮价就出现了一个相反的状况。 “我们在不断提价,国际市场在不断涨价,过了这一个节点之后会出现中国的粮价高于了国际市场。当然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分析,其实中国粮价高于国际市场也并不完全是由于国内的价格增长,因为你能看到国内价格的涨幅是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粮价的跌幅。” 他认为,粮价出现这样的复杂情况有很多的因素,第一是我国农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第二是保护政策使得粮价不断走高。第三是国际粮价在下跌。第四是货运问题。第五是汇率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处理也不能简单化。陈锡文表示,“不能让种粮农民太吃亏,还要注意保障他们的利益,下一步原则是使得价格和补贴能够分开”。将来把价格和补贴分开,价格主要是由市场形成,市场主体才会活跃。过去把补贴和价格弄在一起,价格就高于市场价,于是粮商粮贩、加工企业就不活跃了。把改革和补贴分开之后就可以激活市场,农民按市场价卖粮,经营主体按市场价收粮,这样就把粮食市场搞活了。如果说市价过低怎么办,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但是和价格分开走。这是基本大的原则,未来走势也是这样,“价补”分开,贴近市场的价格,价格的形成机制是贴近市场,注意保护农民的合理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