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法兰克福3月10日电(记者沈忠浩 饶博)从1.0%到0.1%,伴随着欧元区今年通胀预期急剧恶化,欧洲央行10日“火力大开”,常规与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并用,在全面调降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的同时,宣布扩大资产购买计划(QE)规模并启动“第二代”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诚然,持续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是目前支撑欧元区复苏的重要基础,也是对欧元区抵御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保护,但宽松政策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欧洲央行强化和延长宽松立场也把市场的“胃口”越吊越高,留下不少后患,包括减弱欧元区成员国改革动力、挤压欧元区银行盈利空间、未来宽松退出风险加大等。 市场经历“过山车”行情 欧洲央行打出的“三记重拳”超出预期。常规利率政策方面,欧洲央行时隔18个月再次下调欧元区主导利率,下调至零的历史最低水平;同时下调隔夜贷款利率和隔夜存款利率分别至0.25%和负0.4%。 从非常规政策来看,一方面,欧洲央行扩大QE规模,从4月份起将每月购债600亿欧元增加至800亿欧元,并从今年二季度末开始新增企业债券购买计划,把非银行企业在欧元区发行的投资级欧元债券纳入购债范围;另一方面,欧洲央行决定从6月份起实施“第二代”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至2017年3月共四轮,为四年期固定利率融资操作,利率最低与欧元区隔夜存款利率相当。按目前的负0.4%计算,银行通过该融资操作向欧洲央行借款可以获得利息。 当天,欧洲央行宣布超预期宽松决定后,市场情绪一度高涨,欧美主要股指跳涨,欧元对美元汇率下挫至1.083左右。然而,随着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没有必要进一步降息”,市场则完全换了一副面孔。主要股指全线跳水,德国股市DAX指数急跌约500点。截至收盘,欧洲三大股指全天跌幅均在2%左右。同时,欧元对美元升至1.10上方。 拉升通胀与刺激经济不易 欧洲央行每个季度发布一期欧元区宏观经济评估报告,其中关于欧元区通胀及经济增长的预测是欧洲央行采取行动的重要依据。根据10日发布的最新预测,欧元区2016年通胀率预计仅为0.1%,较去年12月份的预测低0.9个百分点;2017年和2018年通胀率预计分别为1.3%和1.6%。同时,欧洲央行还下调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至1.4%,2017年和2018年预计分别增长1.7%和1.8%。 德拉吉说,受国际油价影响,欧元区通胀率未来几个月将不可避免地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甚至为负值,确保通胀率回归政策目标的行动不应过分拖延,避免目前的低通胀环境对工资和价格制定造成“二次影响”至关重要。 通胀预期恶化是欧洲央行扩大宽松的主要原因,拉升通胀与刺激经济也成了扩大宽松的直接目的,但实现目标并不容易。首先,低通胀很大程度与外部环境有关。在德拉吉看来,欧元区经济的挑战首先来自外部,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近期数据显示欧元区年初的增长弱于预期。增长放缓自然带来通缩压力,加上油价持续处于低位,欧洲央行唯有加大“火力”。某种程度上说,能稳住通胀预期已然不易。 其次,无论新增购买企业债券,还是在负利率条件下再推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欧洲央行都“剑指”实体经济,尤其是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旨在改善货币政策传导、刺激银行向实体部门借贷。然而,欧元区流动性保持充足,内部增长瓶颈更多在于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不给力。 德拉吉指出,根据欧盟评估,2015年欧元区各国的改革进展相当有限,对大多数成员国而言,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包括增加实体部门产出、改善商业环境、提供充足的公共基础设施、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等。 “大火力”留下诸多后患 德国始终对欧洲央行加大宽松持谨慎态度。一些德国批评人士认为,新宽松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南欧国家的改革动力。德国联邦批发和外贸协会主席安东·伯尔纳说,对南欧重债国是一个好消息,而对德国银行储户来说却是“灾难”。欧洲央行的宽松政策将导致欧元区南北财富大规模再分配。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尔格·克雷默指出,欧元区一些国家实施必要改革的动力会下降,而德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风险可能上升。 除了影响改革动力,负利率进一步压缩了本地银行业盈利空间。欧元区已是负利率的“重灾区”,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利差赚取利润,但这种传统盈利模式却因负利率而遭遇严峻挑战,也是导致年初欧洲银行股剧烈缩水的原因之一,当地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愈加紧迫。 同时,欧洲央行新增的企业债券购买计划可能存在道德风险。有分析指出,如果欧洲央行购买德国大众这样陷入丑闻的大型企业债券,如同为企业背书。更何况,有资格发行投资级债券的通常为大型企业,本已在融资中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恐怕很难在欧洲央行的QE中得到实惠。 此外,欧洲央行的货币新政将加剧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博弈,并给全球经济增长增添不确定性。分析人士指出,对中国而言,在贸易、汇率、金融市场等领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野加剧的外溢影响需要高度关注,并妥善加以应对。 德拉吉的任期持续至2019年,按照目前的预期,降息和宽松很可能伴随德拉吉整个8年任期。随着德拉吉主导下的宽松火力越来越猛,其继任者不得不面对充满挑战的退出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