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财经快评:评级中国信用应多看发展 新华社记者王宗凯 谢鹏 陈恃雷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2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穆迪还称,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反映了资本流出导致外汇储备减少,中国落实改革的能力也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穆迪维持了中国的Aa3评级未变,这是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四高评级,也是穆迪自1983年对中国开展评级以来中国享有的最高评级。 主权信用评级是一国任何实体发行外债的信用等级上限,仅仅调降评级展望不会降低企业外债的信用基准,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没有影响。 国际金融业协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郭丰告诉记者,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走势不会受此影响。 此番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操作反映了一些海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某种习惯性看空。这种误读在于缺乏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财政的稳健度。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当前对中国经济的极端看空观点缺乏事实基础支撑,中国决策层将通过财政扩张来支持经济增长;在高储蓄的支撑下,能够通过多次降准等手段确保宽松的货币信贷条件。 国际上通常用两个指标评价一国财政风险: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不超过3%,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 穆迪称,截至2015年底,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升至40.6%,预计到2017年进一步升至43%;截至2016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降至3.2万亿美元,比2014年6月的峰值少了7620亿美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占GDP比重高达32%。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仅为2.3%。种种指标充分表明,中国政府的偿债能力远好于许多西方主要经济体。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政府债务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会在未来创造持续的现金流,并不是一种毫无产出的坏账投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指出,穆迪只关注了中国政府的负债而没看到中国政府的资产,中国政府的资产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营性资产,流动性非常高。 然而,按照西方的评级体系,中国的主权信用不但低于美英德法等西方大国,也不如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等海湾国家。 有分析人士认为,长期以来,西方评级机构把持着信用咨询市场的垄断地位,利用信用评级对西方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一褒一贬,人为制造“融资剪刀差”。 西方评级机构的信誉早已备受质疑,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均在下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穆迪一直将希腊的A1评级保持到2009年底,这是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五高评级,仅次于当前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因此对欧债危机没有起到预警作用。这说明穆迪评级有失公允,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并且缺乏前瞻性。 从长期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中国良好的主权信用已得到国际公认,这个大趋势并没有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