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国际

旗下栏目: 广东 国内 国际 时局 理论

中国巨龙活力不减 世界信心水涨船高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2

信心,是人类战胜困难的动力。

当下,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国际市场波动扰乱人心。在此背景下,推动世界发展尤其需要增强信心。中国,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信心来源之一。

两会召开在即,国际舆论再次聚焦中国,虽然出现杂音,但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仍占主流。

历史的启示、改革的力度、增长的潜力,共同铸就了国外专家和学者对中国的坚定信心。

【信心来源之一:历史的启示】

历史,连接现实,昭示未来。观照历史,能够提振信心。

回望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令人叹服。

其间,虽然也曾出现经济的波动,也曾面临外部的风险,但中国一次次成功攻坚克难,让有关“中国崩溃”的预言一次次沦为笑谈,让中国制度和道路的优越性反复彰显,也让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不断增强。

今年中国两会前夕,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阿根廷经济学家马蒂亚斯·卡鲁加迪回望中国发展历程,表达对中国前景的信心。他指出,中国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通过平衡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实现了数亿人口脱贫,“所以从长远来看,中国未来会呈现更加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

谈起中国取得的成就,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学学者盖里雄·伊基亚拉同样赞不绝口。“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正快速增加。中国从一个昔日在很大程度上以农村和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迅速转变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很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产品如今在质量和价格上都极具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受到欢迎。”

“我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因为中国领导层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已经证明了其有能力推动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帮助中国实现快速发展,”英国资产管理公司高级投资经理人伊丽莎白·伊伦古说。

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认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取得惊人的发展。他说:“中国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将能够完成其经济和社会改革。”

【信心来源之二:改革的力度】

走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经济“新常态”和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双重挑战。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中国当前最重大的改革目标之一。目前,这一改革正在取得成功,必将释放新的发展红利。对此,国际人士颇有信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刚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经济增速有所减缓,行业和地区分化日益明显,但向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仍在进行,居民消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和升级。

“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增速减缓是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的情况,”他说。

陈刚强调,目前中国改革和开放的政策方向是正确和有效的,扩大内需、供给侧改革以及金融开放和产业创新都取得一定成效,中国经济在“质”上取得了提高,结构更为合理,对外贸和投资的依赖降低,内需的比重上升,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重要步伐。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中国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

的确,中国经济转型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被付诸扎扎实实的行动中。一连串数字可以为证:

——2015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1.4%,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就业产业部门”。

——2015年前三季度,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同比提高近10个百分点,比投资高15个百分点。

——2015年前11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全部投资快6.3个百分点,铁路、通信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超过10%,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有所下降。

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内森·希茨近日撰文指出,转型将强化中国作为全球需求驱动者的地位。“我们希望见证中国经济转型成功,因为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成功最终会令我们受益。”

韩国湖西大学教授全家霖对新华社记者说,在今年中国两会上,他最关注的是将正式亮相的、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蓝图的“十三五”规划,以及改善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环境、卫生、保健等领域的具体政策。

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表示,中国实现经济再平衡需要做好三件事: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城市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他认为,中国政府在前两方面做得都很好,并且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体系的建议,以及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等,这些举措令人振奋。

对于今年两会,罗奇强调,他将重点关注“十三五”规划的细节,尤其在社会保障方面。

【信心来源之三:增长的潜力】

“巨人没有踉跄,他在跳跃。”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墨卡托管理学院教授马库斯·陶贝近日在一篇文章中如此比喻中国眼下的发展情形。

陶贝强调,中国经济不会崩溃,世界经济也肯定不会受到依旧蓬勃增长的中国经济的损害。

还有更多国外专家和学者持与陶贝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带来的高效、统一的决策能力,国内经济领域依然存在的有利条件以及合作共赢的对外政策,都构成了中国继续发展的潜力。

“凭借中国过去几十年累积的经济基础和改革经验,人们可以相信这个国家的政府能够成功应对来自内外的各方面挑战。”阿根廷经济学家卡鲁加迪非常看好中国政府保持发展势头的前景。

除大力度改革带来的发展动力外,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前不久还指出了中国保持增长的潜力所在:

首先,中国还有许多好的投资机会,这一点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主要区别。如果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过剩产能,要找到好的新投资机会将非常困难,因为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和环境整体上是好的,城镇化已经完成。

其次,中国依然有充足的财政空间支持一些中意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拥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用于从国外进口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以推动投资增长;中国家庭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属世界最高水平,可被用来撬动私人投资。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遭遇经济下行风险时,投资经常受到财政实力不强、私人储蓄率低以及外汇储备不足的制约。

此外,中国政府奉行的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既能推动别国的进步,也将助力自身发展。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投行已经开始运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加快变为现实。

“‘一带一路’倡议在去年得到发展与巩固。构建贯穿中亚、连通中欧的交通基础设施大通道,将促进地区经贸合作实现质的飞跃。参与即赢,俄罗斯也将从中受益,”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专家安德烈·伊万诺夫说。

“我认为,中国的明天会更好。”埃及商会执行总监穆罕默德·优素福对中国信心满满。(记者赵卓昀、包尔文、闫亮、夏立新、叶书宏、丁小溪、任军、高攀、陈家宝、王家辉、郑斌、钱泳文、刘洪德、黄继汇,编辑闫亮,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责任编辑:新华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