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人民观点)——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④ 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关键在于加强中国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职责使命论”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格局中,如何实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通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塑造好中国形象,表达好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许多实地到中国的人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进步幅度,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常常与从国外媒体上收获的印象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不少国外媒体有意无意让自己的认知水平落后于中国的发展速度,这使得国际舆论格局中常常出现“两个中国”的反差:一个是客观真实的中国,能够基本呈现今日中国的改革面貌和发展势头;另一个则是国际上部分戴着“有色眼镜”人士眼中的中国,在他们的观念中,中国社会仍然保留着几十年前的单调色彩,一些人甚至将中国的发展看作威胁和挑战。 要改变这种局面,被动地等着别人来塑造我们的形象是不行的。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关键在于加强我们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为什么一些确凿无疑的事实会在国外舆论中受到歪曲?为什么我们良好的意愿有时候会遭遇误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国际上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除了有时受到恶意的歪曲,更多时候还是因为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这些年来,我们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但同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媒体相比,我们的嗓门还不够大,我们的经验还不够老到,国际传播对于我们来讲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提高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讲故事是最佳方式。“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能更好激发受众共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些年来,无论是催人泪下的“感动中国”,还是引人入胜的“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无论是原汁原味的“新春走基层”,还是鲜活生动的“深化改革的基层创新”,都在故事和细节中,让受众得到对中国发展的直观感受。事实证明,讲好中国故事,是消融“语言壁垒”和“文化隔膜”的最好方式,是中外交流的桥梁。通过真实而动人的细节,使国外受众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当代社会,才能让中国梦得到理解、尊重和认同。 对外传播需要打开大门,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融通中外,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受众爱听、想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中国当代作家麦家的小说在西方出版界刮起“麦旋风”,就是中国故事、中国作品“走出去”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国每年向海外出口的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超过1万小时、《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海外热播、“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涌现大批追捧中国影视作品的“华粉”……这些现象都说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正在迅速走向世界、影响世界,重新塑造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这一过程推向深入,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 讲好中国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把中国故事、中国发展背后的“道”讲清楚、呈现出来。我们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观念,即中国之“道”。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也是今日中国改革发展之“道”,还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和各国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之“道”。以生动的故事、活泼的语言把这些思想和理念展示出来,把中国近年来的发展讲述清楚,才能扭转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存在的“认知错位”,让我们的讲述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有学者曾说,“中国”既是一个国家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话题、中国故事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议题。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自己讲好,才能引导别人讲好,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所认同,让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