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临沂新闻》 新闻与年味都在百姓生活中
新闻拍摄结束,印度友人与《临沂新闻》记者热情合影。 兆辉 摄 巴布、拉姆等印度友人与他们的中国同事一起包饺子、写“福”字,他们说喜欢中国年的年味,还热情地教新同事跳印度舞。 这是《临沂新闻》2月8日播出的内容。没错,这颇有国际性的中外友人共享新春佳节的场景就发生在曾经舟车不通的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2015年临沂市就新开通了7条国际货运班列。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物流基地和市场集群,临沂商城国际化带动了这座城市的国际化。”临沂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孟东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一带一路’‘互联网+’,这些国家战略、经济新趋势都渗透在百姓生活中,所以《临沂新闻》春节特别策划‘新春走基层’就以人物为依托,用百姓语言讲百姓身边的故事。” 费县崔家沟村裴怀雯家的变化也是沂蒙百姓的身边故事。这一年裴怀雯因所在的崔家沟村整体搬迁,住进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在外打工5年的大儿子裴超群回到村里开起了超市,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对于这则故事的选择,孟东介绍说:“临沂市好几个劳务输出大县都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就业潮,沂水县还开通了回乡创业产业园,为返乡创业农民搭建创业平台,很多农民工在外打工学了手艺、积累了资本回到家乡就业。但是相比较而言,裴怀雯家的故事更具普遍性、贴近性,老百姓看了还可以学习借鉴。” 百姓的故事要用百姓的语言来讲。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临沂新闻》两年前开始尝试新闻脱离播音员配音,改由记者配音,因为记者在一线,可以把最真实的东西带出来。而记者要想让老百姓面对镜头说自己的语言、说心里话,就得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和采访对象交朋友,而且只有政策烂熟于心,才可能发现、讲好这些百姓故事。 对《临沂新闻》人来说,体现年味不囿于传统,还要靠创新。“猴年猴语”就是《临沂新闻》的小小创意。记者们走进临沂动植物园,拍摄精彩视频,然后用网言网语模拟金丝猴、博士猴、白眉长臂猿讲“猴界”故事,给市民拜年。用拟人化的手法配音,以前只在民生新闻中尝试过,联播新闻中基本没出现过。但《临沂新闻》人认为,春节期间可以尝试,因为这一拟人化手法营造了一种过年的气氛,能给观众带来快乐。 剪纸艺人林化强的故事,环卫工人王兆松的故事,胡乃沂邀请资助了8年的甘肃舟曲大学生来家里过年的故事……春节期间的《临沂新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的沂蒙人故事。孟东说,这样的故事化呈现不是春节期间独有的,日常报道中的深入基层、关注人物、使用百姓语言,锻炼了一支会讲故事、善于创新的队伍。这支队伍还借助微信平台发起话题互动,春节期间《临沂新闻》街拍采访“妈妈的唠叨”“新年愿望”等都借助了网络互动资源,使新闻更贴近百姓,充满生活气息。(记者 洪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