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宝能地产自称净资产匹敌万科 年销售额仅为万科0.4% “万科的大戏刚拉开序幕”,在万科公告不能按期复牌的第二天,王石又在微博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显然,王石是期望通过本次重组,在一举击溃宝能的同时,一劳永逸地解决万科股权结构分散、控制权不稳的问题。 而在万科管理层继续酝酿重组的同时,宝能方面也开始了反击,针对外界质疑其资金匮乏,宝能方面近日公开发声,表示截至2015年年末,仅宝能地产的净资产就达1200亿元,且销售可观,因此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 “其实姚老板不用拿宝能地产的净资产说事,房地产目前来说已经是比较透明的市场,大家卖了多少,同行其实心里都有数,而且购入万科股权的是整个宝能系,主力也是宝能的金融保险平台,只要这些收购资金没问题,别人说什么也不怕。”有券商分析师称。 净资产总额匹敌万科? 宝能方面表示,“据某权威估值机构给宝能地产出具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宝能地产目前净资产约1200亿元。相较于舆论盛传的宝万之争中宝能‘蛇吞象’的角色设置,这是一个令人侧目的数字。” 而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2015年销售前10的房企中,只有万科、恒大地产、华润置地、中海地产、万达商业这5家企业的净资产在1000亿元以上(A股截至2015年三季度,港股截至2015年上半年),保利、绿地、碧桂园、融创、皆是“甘拜下风”,并且万科、恒大、华润置地的净资产规模也均在1200亿元左右,宝能地产自己宣称的净资产总额,已经足以匹敌国内2家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的房企龙头,并且超过碧桂园、绿地控股净资产近一倍。此前刚刚表示货值高达4400亿元的融创中国,净资产更是被宝能地产的甩出一条街,仅是其六分之一。 不过,拿出这10家公司的任意一家,在销售额这一数据上,宝能都难以望其项背。根据宝能地产的财报显示,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仅为8.37亿元,在前几名的公司中同期销售额最小的华夏幸福,2014年完成销售金额512.5亿元,两者相差逾60倍,而其与老大万科的差距,更是高达257倍,不及万科当年销售额的0.4%。此外,2015年上半年,宝能地产全部16个在售项目销售业绩不到30万平方米,签约金额22.7亿元,实际回款2.22亿元。 实际上,根据宝能地产2015年10月份在深交所提交的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 2014年—2015年上半年,其总资产为470亿元、514亿元,负债余额分别为349亿元、397亿元,净资产则为121亿元、117亿元。这也意味着,宝能地产的净资产在半年中就暴增了逾10倍,增加的金额高达仅1100亿元。 对此,有分析指出,宝能地产在半年内净资产的大幅提升,主要是来自于其对土地部分的增值计算。 根据宝能方面提供的数据,宝能地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储备约2800万平方米,累计增值超过约600亿元。比如,宝能地产2014年6月份进驻合肥,其中合肥宝能城占地1183亩,招拍挂拿地价299万元/亩,仅仅12个月后,与项目紧邻的两个地块,拍出1070万元/亩及1880万元/亩的高价,片区土地价值至少翻了4倍,项目仅土地溢价就高达100多亿元。 在宝能地产透露上述数据的同时,其并没有直接说明净资产大幅增值的原因,也没有透露“权威估值机构”的其他信息,只是称有关数据并非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而是内部财务部门整理所得。 此外,宝能系方面表示,地产业务仅是宝能集团多元化进程中的核心板块之一,其还拥有金融、物流等核心业务板块同步发展。 万科复牌推迟至3月份 而在宝能系为自己辩解后不久,万科也对复牌一事给出了回应。1月15日晚,万科发布公告称,因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极为复杂,涉及的资产、业务、财务等各方面核查工作量较大,相关工作难以在1月18日前完成,无法实现A股复牌,申请继续停牌。同时万科表示,将在3个月内,即3月18日前做出重组预案披露。 公告还显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中,万科预计将收购多项境内外资产,如前述收购全部成功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地产核心业务、新业务和海外业务方面的市场地位,并完善公司产品线布局。 对于万科选择继续停牌,有业内人士指出,“‘万宝之争’已经让王石充分认识到万科股权结构存在的致命缺陷,他也希望可以利用这次重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在没有准备好重组方案时复牌,一方面不能解决万科的股权结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可以借由近期大盘深度回调,让宝能系的资金进一步承压,但并不一定能让宝能系爆仓,达不到击退宝能系的目的。” 此外,从2011年起担任万科独立董事的著名经济学家华生,近日第一次通过媒体就“宝万之争”表态。不过,由于万科尚未召开董事会会议,华生表示是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接受采访。华生认为,“宝万之争”的核心在于宝能是否要收购和控制万科,但宝能至今并未披露其真实意图,这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猜测。此次万科面临的危机首先来自万科管理层自身的懈怠与失误。宝能如以收购控制万科为目的,两强相争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最好的结果,是各方把趋势和风险看清楚,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互利的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