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3月11日报道 参加品质之旅的这天,朋友圈被机器人对战人脑的世纪大战刷屏,全世界都在关注李世石与谷歌AlphaGo这场人机大战的胜负。每个人都在思考,机器到底能否取代人工智能的时候,身处拥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机械率非常高的一汽大众工厂中,从研发中心到质保中心,用另一种方式,见证了人脑与机器的博弈,体验一汽大众在制造过程中的品质感。 技术开发部:互联网造车还差的远 在一汽大众研发技术开发部中方总监李丹眼中,互联网造车与主机厂造车还差点远,智能颠覆传统造车行业,还为时尚早。支持这个理论的原因,或许基于一汽大众25年的造车历史,所累积下来的宝贵研发经验。 对于外界来说,任何车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都十分神秘。不过根据一汽大众研发技术开发部中方总监李丹介绍,这个部门是与一汽-大众同时建立、同步发展的。从早期的国产化,到系列的主导开发,技术开发部根据以往经验,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开发流程体系。 一般来说,研发一个车需要48个月,中方公司需要用5869个标准来考核审定,说到这里,李丹总监表示,互联网造车还差的远,就一汽大众而言,车辆的研发标准历经多年实战经验的累积,以及不断修复,最终到达符合行车安全标准的程度。最后,李丹总监介绍,一汽大众公布了2020年战略目标,要求达到300万辆级规模,其中车型将占到10%左右,因此,今年的研发经费将更多的偏向于新能源方面。 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先后建成了造型与虚拟现实中心、车辆安全中心、台架试验中心等多个支撑开发的试验中心。截至2015年底,一汽-大众的研发总投入已超过180亿元。 车辆安全中心,每年能够完成100-200次整车碰撞实验以及上千次的零部件试验数量。除研发阶段以外,量产阶段的产品也会定期在这里进行考核,确保产品始终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台架试验中心是一汽-大众于2015年底建成最新的研发机构,总投资为5.2亿元人民币。该中心是国内首个能够系统开展豪华品牌车身产品认可试验的试验室,也是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整车及总成零部件试验中心之一。 质量保证部:机器无法替代人类嗅觉 空气质量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作为移动的空间,汽车内部的味道,也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一汽大众质量保证部,材料检测中心的同事半开玩笑的告诉我,材料检测中心是需要定期与德国大众进行“鼻子对标”工作的,也就是说,在检测环节,中方检测员的鼻子和德方检测员的鼻子对气味判断要保持一致性,以保证汽车内部的空气质量达标,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也无法替代人类的鼻子。 一汽-大众在1995年就开始对汽车内部空气进行检测,用整车气味舱,对车内气味和有害物质进行检验。在检验之前,要将整车密封16小时,之后在气味舱中80的度高温下,进行300分钟的实验验检。与国家标准要求的8种监控物质相比,一汽-大众对车内空气中物质的监控覆盖了多达300种以上的物质成分。 除了材料上的精益求精,从供应商采购来的零部件,质保部门也要保障它们能够符合一汽-大众的质量要求。一汽-大众对供应商提出“0缺陷”的要求。一辆车大的外协整件约有1200个,即使每件的合格率到是99.995%,最终的整车合格率也只有94%左右。因此,质保部的测量技术中心运用精密的测量设备,对零部件尺寸进行准确的测量和控制。所有零件的尺寸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超过即为不合格的产品。而对于发动机等精密零部件,一汽-大众对尺寸的要求精确到微米级别。 AC测评及培训体系:人是核心 经历一天的探访,最后来到一汽大众的核心人才发展部,对于一汽大众来说,人才是核心。秉持这样的原则,一汽-大众为员工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通道,一个普通员工既可以在专业技术上不断精进,也可以选择走向管理岗位。 按照一汽-大众技术培训科同事的介绍,在一汽大众,鼓励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培训平台。而人在工作中迸发出来的火花,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整车批量化生产时采购模具的同事,在几个供应商提供的模具中,马上就知道哪个符合50万辆的生产规模,哪个只能承受10万辆的生产规模;产品开发部整车试验场试车手把车开一圈,听声音就知道这辆车哪里还需要改进。这些人类智慧的敏锐,机器是无法做到的。对于任何企业来讲,持续有生命力的优秀人才,比先进的仪器设备更宝贵。 通过一天的走访,见识到国内先进的整车生产制造商,在硬件设备上的优秀,整个厂区拥有许多国内最优秀的先进设备,在科技和智能化上拥有极大的优势,不过,为了生产出品质更为过硬的产品,一汽大众也并没有放弃以人为本的核心,从人类感知体验去弥补机器无法达到的程度。也许在精密算法上,机器会更占据优势,不过,人类的智慧始终无法被取代。 本文来源:网易汽车 责任编辑:吕思言_NA5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