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3月12日报道 2015年被定义为后市场格局重构的元年,这其中,4S店的“垄断性”经营生态正在被打破,“同质零配件”在流通领域中开始逐渐试行。尽管利好重重,但不管是汽车产业链最上端的零部件召回频发,还是处于产业链尾端的零配件售后维修环节权益保护的举步维艰,一场围绕汽车零配件的喜忧戏码无奈而又真实地上演着。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汽车召回数量达历年最高,截止到当年12月18日,共有76家企业开展了226次召回,涉及缺陷汽车554.85万辆。这其中,零部件生产提供商原因造成汽车大面积召回呈上升趋势,包括引发全球关注的高田“气囊门”以及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燃油泵产品缺陷,这两起零部件缺陷原因均造成了多品牌大面积召回。 关于零配件维权的风波已经成为汽车后市场最难破除的难题之一。尽管经历了对于我国在售汽车的“零整比”(一辆车配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史无前例的调整,但在汽车售后零配件维修领域仍存在整体质量不高、价格不透明等混乱和不够规范化的问题。 汽车已进入后服务时代,但汽车维修明显跟不上汽车高速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从零部件厂家到修理厂中间环节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另一方面维修环节对于零配件的“猫腻”太多。此外,目前汽车流通配件的真实性很难界定,各种非正常流通的配件鱼龙混杂。”尽管政策正已经有所考虑和规范,但是落地效果并不好。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刘禹希_NA5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