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时局

旗下栏目: 广东 国内 国际 时局 理论

【专家谈】诗人毛泽东的井冈山情结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作者: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1

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原本名不见经传,自从毛泽东在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井冈山才声名鹊起。

在井冈山坚持斗争历时仅两年零四个月,但毛泽东对井冈山却一直情有独钟,专门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三首词均以“井冈山”为题,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足见井冈山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很多人是通过毛泽东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才开始认识井冈山的。这首词描写了井冈山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无论是战争规模、激烈程度还是辉煌战果、兵法谋略,黄洋界保卫战算不上出类拔萃。况且此次战役他并不在场,也不是他指挥的,那诗人毛泽东为何会对此役念念不忘,反复提及?特别耐人寻味的是,作品分明是在赞扬黄洋界保卫战,为什么不以《西江月·黄洋界》为题,而要舍小取大,以“井冈山”为题? 

黄洋界的含义相对狭窄,是个哨口,是个战场,是场战役,顶多是个军事概念。而井冈山不仅代表一个区域,更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政治概念。对照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对此役的评价,一切疑问自然烟消云散:“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趁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黄洋界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退敌成功,而是保卫了井冈山,保卫了根据地,捍卫了一种革命实践,捍卫了一条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这是毛泽东诗赞此役的根本原因。

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是培养他的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毛泽东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这两首作品属于同时、同地、同境、同题的作品,内容、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词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旧貌换新颜”与“人间变了,似天渊地覆”;“风雷动”与“风雷磅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与“弹指三十八年”。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思念之深、归心之切。井冈山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毛泽东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毛泽东慨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而井冈山的意义与影响却永不消逝。“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对“久有凌云志”的毛泽东而言,当年的血雨腥风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纵然年事已高,自应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相比较而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更有思想深度,更富有哲理旨趣。而从毛泽东同意将其公开发表来判断,他本人显然对这首词也更为中意。

毛泽东的井冈山词作,寄寓了毛泽东深厚绵长的井冈山情结。黄洋界的隆隆炮声已定格在历史深处,而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两首感怀之作也将焕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