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理财

旗下栏目: 财经要闻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艾诚丨从黄山到哈佛,她靠“艾问”登上福布斯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中国经济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11

  “让我歇会,喝口水,你再问我问题。”艾诚对我说这话的时候,神情并不如她在台上一样洒脱自如,更像是在进入彻底放空之前迸发出残余的兴奋。

  这是2015年12月11日晚上7点,主持完在上海举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Chuang大会后,艾诚收拾好行装,披了件暗红色长款连帽羽绒服,换了条蓝色的灯芯绒裤子,脱下白天白色的高跟鞋穿上平跟的UGG。她用小跑的速度从会场奔向大门,钻上助理安排的专车,朝向机场。做完这一切,她花了不到10分钟时间。

  从美国回国后创业的一年多,艾诚忙着跟时间赛跑。她说,这并不让她觉得疲惫,幸福感不来源于是否在舞台上,“我的出发点就是谦卑地站在美好的人物身边做一些善良的事情”。只要能做有用有趣被需要的事儿,她就会觉得兴奋。这种兴奋源自于从小处于被“打击”的状态—按她自己话的意思是,她的成长经历是一个“奇葩”小孩的逆袭,从一个“弱势群体”到成为给予者的转变。

  现在她已经是四家估值近百亿的创新公司的核心股东,她还低调地担任了一家知名国际创投的投资合伙人,而艾问传媒是她放不下的兴趣所爱和情怀所在。

  2016年2月25日,美国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发布了“Forbes 30 Under 30” 榜单,这是福布斯历史上第一次由美国总部发起,以亚洲作为评选范围的青年人物榜单,囊括了科学、媒体、娱乐、创业等十个领域内30岁以下的创新者和领军人物。1987年出生的哈佛才女艾诚入选,也是此次唯一上榜的华人主持人。

  撇开她的创业历程不谈,跟不少同龄人相比,这位刚刚过了29岁生日的的女人可以称得上是人生赢家:相继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完成学业,毕业后百万年薪进入世界银行,后来成为中央电视台驻纽约的财经评论员。直到2014年的初春辞职创业。

  “你为什么会离开央视?”我问她,“你怎么看这么多离开央视的人?”

  沉默一阵后,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了我一段话她写在她的第二新书《创业的常识—艾问顶级投资人之创客法则》的自序上:“围城内外,尚需勇气。为什么?天真女子只参与能承担后果的是非,而转型改革期的中国,大多数是非是你我承受不起的。”也许,她以沉默表达智慧,用勇敢选择真实。

  分寸与方圆

  央视,是艾诚目前职业生涯中很受关注的一个阶段。加入央视是一次机缘巧合。2011年世界银行年会在华盛顿举办,央视“直击世界银行年会”的主持人突然因故没能到,本来只是作为工作人员来参会的艾诚被临时受邀替补上场:对话20国的央行行长。

  这场主持后,当时只有24岁的艾诚毅然放弃了在世界银行的工作机会—一份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毕业生挤得头破血流的工作,接受了央视抛过来的橄榄枝。

  2012年开始,她满世界地飞,满世界地和各国领导人对话:4月份在德国,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汉诺威展会晤;7月份开始,在伦敦用商业逻辑讲述“2012伦敦财智奥运”;9月在东京访问IMF总裁拉加德;11月飞抵芬兰见证诺基亚转型失败后拍卖办公楼;12月在墨西哥城,成为第一个对话新当选总统培尼亚·涅托的中国记者……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月飞了四个国家。

  艾诚以专业者自居,包含职业操守上的自律和精神“洁癖”。她对我说,从2004年学习新闻至今,她没有收过一个采访红包,“很多‘潜规则’我做不到”。

  她不否认自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地球缺了谁都转,多了我就折腾点不一样的声响。”尊崇自己的内心选择,艾诚的天平倾向了与人物报道直接相关的创业。

  《艾问·顶级商界领袖之人生底色袖之》、《艾问·顶级投资人之创客法则》、《艾问·新闻人物后来的命运》和《艾问·每日人物》是艾问传媒推出的四个节目。它们有着同一个口号,“艾问,阅人无数,为你而问”。

  创业之前

  “你做的人物报道和吴晓波、秦朔这些前媒体人的创业项目有什么差别或者你的优势在哪?”我问。

  “他们是男人,我是女人。”艾诚回应道,带着倔强和自信。

  分寸感很可能是艾诚比较明显的人格特质。她很少有号啕大哭的时候,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出现在大众媒体上的她总保持着甜甜的微笑。近距离观察,一笑,就会有两个浅浅的酒窝,这让她看上去更为平易近人。曾有人对她的形容是“善良”。

  但她的喜怒哀乐并非深藏不露。作为一个主持人,她自然也圆融,能处理自身所处的环境。这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她不断变短的头发。

  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她长发及腰。“因为那是最自然最柔顺的状态,就像是万物生长保持最自由的状态一样。”她这么向我解释。及腰的长发保持到她在世界银行工作的那段时间,直到进入央视。

  然后,剪短了一半,刚好过肩的长度。这是她认为央视能够接受的底线:“其实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我观察发现这是这里的记者和主播们选择的长度,当然个别人除外。”

  后来,她又去了凤凰卫视当了一段时间的特约记者。参照凤凰当时的“潜规则”,她再把头发剪短。

  现在的她,一头短发。她说这是她在不同环境下去适应的结果,这是她主动适应的心态。出于女性爱美的天性,尤其是成为主播后特别在意形象的考虑,她不得不去琢磨这个行业的标准。

  创业后,她原来所刻画的“行业标准”被放弃了—现在她把95%的时间花在了内容上,只留了5%的时间给自己的着装。有网友吐槽她经常穿着红色系着装主持。“因为我实在没时间来换衣服,我只需得体就好。所以100次的场合中我确实只有2次不是红衣服的。”

  现在回想,她并不后悔选择离开世界银行和央视这样的大平台。

  她给出了这样一个逻辑:任何人生经历都是会有收获的:“假设我在难民营里度过了,也是会有收获的。世界银行和央视这两段经历会让我理解什么是组织,什么是专业。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专业的精神,简单说就是对于权、责、利如何分工,对于契约精神如何尊重,这些精神在中国的创业市场是很需要的。”

  骄傲和迷惘是她2013年的关键词。回国后的一年里,她一直在找人生的方向。2014年的春天,她最终选择了创业。

  在后来的书中,她写道:“幸运的人生有几次涅槃,有些是命运中必然的安排,有些是自找的近乎偏执的成长洗礼。小时候,想象过自己从女孩变成女人的方式,留学、打工、恋爱、结婚、生子、生离死别……但是没有想到第一次长大成人的体验却是通过一次不经意的创业。”

  创业之初,不少平台对她发出邀约。她天真地想: “既然大家都邀请我去做主持人,为什么我不自己做一档人物节目,然后把版权卖给各个平台?”

  现实给了她出乎意料的积极回应。中国正处于对于原创版权愈发尊重和保护的阶段,她首战告捷,包含广西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尚杂志、羊城地铁报等近百家媒体渠道愿意支付版权费用引进《艾问十大商界领袖的人生底色》。

  换一种方式证明自己

  那个时候的艾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业。

  “我只是觉得好玩。”她说道,就像她常用的口头禅一样,“其实很简单”。谁说创业是要轰轰烈烈的,我觉得支个摊子卖烧饼也是创业,开个车加入Uber也是创业,只要尊重自己内心的喜欢。

  她发现在中国存在着创业者这么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在这些群体中,有的成为了商业明星,比如为了突破教育的底线而有了新东方的俞敏洪,为了改进银行的服务态度而有了招商银行的马蔚华,为了让外界重新看到娱乐公司的价值而有了华谊兄弟的王中军。艾诚觉得,这些颠覆者用奋斗改变了中国。

  所有的力量都推动她按照她的意志落定这些采访,后来,这些大佬们成为《艾问·人物》里的嘉宾。这些年的隐忍、等待与修整推动着她在随后的日子里迎来了爆发。

  此外,她还想着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当创业成为一种风潮,当众人喧嚣着要改变世界,当社会约定的价值观里隐约有着“我创业我牛逼”的趋势的时候,艾诚找到那些有良心和理性的顶级投资人,包括李开复、张磊、阎焱、徐新,告诫创业的常识是“多一些智慧和敬畏,少一些急功近利”,于是《艾问顶级投资人之创客法则》顺势出炉。

  她用冷静的思考者来自我形容—特别是在众人狂欢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思考者,就如她在《创业的常识》中写的那样,“喧嚣之后,回归平静,疯狂之外,专注本质”、“但市场之海茫茫无边,大潮退去,我们不希望看到,曾经寄予厚望的弄潮儿原来只不过是在裸泳”。

  她的这些思考里埋藏着这个时代的秘密,对艾诚来说,这既是避免犯错又是飞升,对时代来说这既是果实又是花朵和伤口。

  是人人都可以创业的吗?答案是人人都有创业的权利,但并非人人都能成功,更残酷的是接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成为炮灰。艾诚给出她的看法,创业的成功是极高的情商加智商加运气的多重组合,“成功者的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马云之所以是马云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跟风般地冲向风口最后只是徒劳一场。“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社会需要你做什么,三者交互在一起,才是你一辈子值得去做的时候。”艾诚叹息道,“可惜,很多人没有这样的领悟,一遍又一遍地在那试错。”

  “你自己也是创业者,你觉得你在试错吗?”我问她。

  “我是属于比较有良心的创业者。我从不忽悠自己,也不忽悠团队,更不忽悠投资人,所以不会忽悠你。”她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她对她的选择信心满满。每年坚持出一本书,以艾问十大顶级人物的方式为现实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关注企业家精神”的《奋斗是一种信仰》,“倡导理性创业“的《创业的常识》,都是她分享提供建议和心得的智慧结晶。

  以勤奋著称的艾诚可以说是财经界的“拼命十三娘”,如今她已在主持人、创业者、投资人的多重身份中自由转换,如今已成为多家细分领域的顶尖创新企业的核心合伙人,其中包括基因大数据平台“碳云智能”、财经自媒体第一集群“微金科技”、股权投资互联网入口“知投网”等。

  疯狂和逆袭

  “近乎疯狂的勤奋”是周边人对艾诚的形容。

  曾经跟随艾问创业初期的一位实习生说:“想起一个笑话,放在她身上很贴切,艾诚这样的人找一批扔非洲,非洲问题早解决了。因为在我心中,女神俩字于她太娇弱,我一般称呼她女金刚。”

  她的勤奋会经常让她在凌晨时分吓到自己,她会情不自禁地自我发问:“艾诚,你怎么还没睡,你是在干嘛。”

  11月她受邀参加中美青年领袖论坛,为了写完《创业的常识》,她甚至可以连续四天每天只睡两小时。“美国凌晨两点的时候,我跟自己说现在是北京下午两点,你最好别睡,继续码字,写到最后的时候,我竟然自己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她说,“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最好的投资都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资。因为你可以和你投资的企业一起成长。最好的创业是不问结果享受过程的创业。’”

  曾经有朋友对于她如此奇葩的勤奋说:“你这么勇往直前地跑,可能是因为你的世界没有边界。”她后来想想这是对的。

  她的童年有一半是在种满梨树和桃树的园艺场度过的,因为她的奶奶和妈妈都是园艺场的工人,每当夏天的时候,她就在山里头漫山遍野的果林中玩耍。这锻炼了她野外生存的能力,好像芈月一样,她对山上哪朵花可以吸出蜜汁、哪个野草莓有毒了如指掌。她甚至可以在树上挂两根绳子在山上过夜睡觉。

  而她爷爷和父亲给她提供的却是另一番天地:知识的海洋。爷爷是皖南地区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师,家里订阅所有能送到黄山的近百本报刊杂志。

  “所有的书架都满了,爷爷就把书从地上往墙上堆到了屋顶,我翻看那些书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书会不会倒下来砸到我。”艾诚说。

  没人能作出判断,这两处风格迥异的成长环境,是否会不自觉地在艾诚的体内发生碰撞或者融汇。

  夏天,果蔬丰收的时节,她是山上奔跑的野孩子;春秋冬,她会是爷爷和爸爸的严教下的好孩子。

  她并没有想过成为什么样的主持人,她也不需要活在外界的期待里,她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从山里走到云端,从云端回到地上的人生经历。她说,“我是谁这个问题不用强求,I am not one of but the one.(我不是某个人群之一,而是自己定义自己。)”

  与其仰望,不如与女神并肩!


责任编辑:中国经济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