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宇舟 7月1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京发布《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银行业将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努力推行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表示,近年来,银行正在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转型。秉承工匠精神,中国银行业协会已经连续8年对外发布行业发展报告,报告记录了银行人共同抵御困境的足迹。 资产扩张速度放缓 报告指出,2017年金融监管的常态化,理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业务的扩展逻辑,资产业务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资产增速进一步放缓。截至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规模达到25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较2016年末下降7.1个百分点,自2001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资产增速进一步放缓。 同时,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原银监会“三三四十”等专项治理活动的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稳步回升,同业业务、表外业务持续收缩,银行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各项贷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4%,高于同期资产增速3.7个百分点。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则呈收缩态势,2017年,同业资产和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 此外,资产质量趋于稳定。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稳步提升,资产质量趋于稳定。截至2017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4%,连续五个季度稳定在1.74%的水平,但仍需重点关注部分区域和行业不良风险暴露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及监管部门严监管的推进,未来表内资产业务仍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的重点和方向。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围绕公司业务、个人业务进一步做精做细做实,同业业务、非标业务则需积极谋取转型,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中间业务方面,受行业监管政策趋严、债券和资本市场波动、同比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呈现稳中略降的态势。 预计2018年商业银行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将企稳改善,主要不利因素在2018年进一步放大的可能性较小,银行卡类和支付结算类增长前景继续看好。新型中间业务发展将以规范稳健为主旨,各项业务分化态势也会进一步延续,理财业务逐渐回归资产管理本质、投行业务需求增加、企稳可期、托管业务增长渠道有待进一步开辟。 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在报告的第十一章,罗列了商业银行2018年将面临的六个方面的风险问题。分别为,经济金融领域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下游行业盈利能力下滑蕴含潜在风险;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需要加以关注;部分区域资产质量运行态势仍不明朗;企业过度融资问题有所显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可能产生的交叉感染加大风控压力。 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房地产的调控不断加码,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行业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市场销售步入下行通道,部分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开始减慢,同时,房企在国内的融资也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增量资金的来源受到较大影响。 预计未来热点城市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短期内不会放松,短期内市场景气程度改观的余地不大,2018年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压力加大,潜在风险有所上升。 金融控股公司是大势所趋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本世纪初,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初具雏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试点综合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十多年来其控股状态、业务范围、发展程度等均已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主体多元、形态多样、结构复杂等特征。金融控股公司在国内发展历史不长,却已成为类型丰富的市场主体,这既是金融控股模式的内在优势使然,也是在外部环境下获取竞争力的战略必然。 金融控股公司借助牌照优势为客户提供全周期、一站式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形成协同效应,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分业监管体制、公司治理不完善、市场乱象等因素,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和潜在风险。少数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套利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同时金融控股平台的快速扩容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成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报告指出,金融控股公司借助监管漏洞,进行虚假注资和循环注资,导致金融机构资本不实,无法切实抵御风险。如安邦保险,虚假注资规模达到了619亿元,其真实资本金仅为10.96亿元。 而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是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良性持续健康发展的外部基础。未来,应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 (责任编辑:魏京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