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为66.5,处于评级基准第三档,即‘福利保障处于基础水平’。”这个来自《2014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指数大中城市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结论,印证了人们的现实感受。 由全国总工会、中国社科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中,几组数据耐人寻味:62.2%的员工希望企业在住房公积金上加大投入,46%的员工希望企业在社会保险上更多投入;与此同时,接近5成的受访员工希望企业在重大疾病保险和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上给予更多支持。 员工的福利保障需求传递出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对于大多数企业员工而言,“衣食住行”远比弹性工作时间、职业晋升规划等福利保障来的重要和迫切。 “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谈享受生活”的社会共识背后,正是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保险体系和制度日渐成熟,广大职工享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权益。但是,在职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五项法律强制性的基本社会保险尚未全覆盖,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等三项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仍旧较低;住房公积金、商业保险、企业年金等非强制性福利保障,职工享有的比例较低;在解决养老、医疗等基本需求后,如何更有效地满足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报告》中员工的心理预期,恰恰显示福利保障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员工正当合理的多样化需求。这,也迫使员工必须“未雨绸缪”。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给部分职工带来冲击。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又具有“未富先老”特征,处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长期独生子女政策的夹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工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势所趋。 幸福感首先来源于安全感,安全感来自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比如,推动顶层设计,构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设置福利保障享受条件,剔除隐性门槛;破除垄断行业在员工福利上的资源独占和利益专享;对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关系民生的保障性项目给予更大幅度的税收优惠……要做到这些,需要政府、工会、企业的多方努力,共同推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使广大职工真正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