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即将到期。随着监管趋紧,短期内支付牌照发放重启无望,而首批27家企业也将根据流程陆续开始续展的工作。央行将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查,再根据核查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延期。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无法通过央行的核查,第三方支付或再现牌照被注销的现象。 央行监管趋严,令市场上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成为了“香饽饽”。一些企业申请牌照未果,但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曲线拿到牌照,获得支付许可。其中就包括了小米公司和万达集团。 市场普遍认为,2016年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集中程度加强。O2O模式、跨境支付和移动支付将成为第三方支付巨头争夺的焦点。 201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即将到期,随着监管趋紧,短期内支付牌照发放重启无望。 央行在2011年5月发放了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牌照,有效期为5年,也就是说首批牌照将于今年5月到期。 监管渐渐趋严 2月3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192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第60条与61条的变动与支付相关,引起市场关注。 业界认为,随着对第三方支付监管趋严,央行明显放缓了支付牌照的发放,目前多达数百家企业在等待申请通过。 《决定》第60条规定,(在支付业务许可证核发中)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实缴货币资本验资证明;审批部门严格审核申请人提交的工商注册材料、财务报告等可证明其资本符合相关要求的材料,敦促申请人加强信息披露,按要求开展现场检查。 也就是说,在支付业务许可证的过程当中,审核部门将不再强制要求支付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这将简化支付业务许可证申请的流程。但是“加强申请人信息披露”这一点要求并没有细化信息披露的程度。 据了解,央行于2010年6月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从事支付业务需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也称《支付业务许可证》。根据业务类型分为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和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三大类,其中网络支付又细分为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和固定电话支付。 此后,2011年5月、2011年8月、2011年12月、2012年6月以及2014年7月,央行先后发放5批270张左右支付牌照。 然而此后半年多时间里,央行再未批复一家企业。至2015年3月央行再次发牌,仅有广东广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家(开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获得牌照,一系列举措被认为是监管趋紧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起始时间为第一次拿证时间,其间可申请修改或扩大业务范围和类型,但更改之后有效期不会延期。首批27张牌照即将于2016年5月2日到期,续牌的难度将增加。 行业亟待进一步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200多家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中,有3家因严重违规被吊销牌照。分别是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上述三家企业分别在2015年8月24日、2015年10月8日及2016年1月7日被注销支付业务许可。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公司涉事业务都在预付卡领域。 另据媒体消息,目前钱盒公司的支付牌照公示信息处于被删除状态;一家在武汉申请支付牌照公示的安心公司目前已经在公示栏中不见踪影;此外,另一家深圳前海金融公司也在前期因未知原因取消了公示资格。 2月29日,微博实名认证为律师熊万里的用户“@熊大律师”发布微博称,其本人已向央行等监管部门实名举报,美团在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却从事第三方支付结算业务,已经违反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甚至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 事实上,电商行业普遍存在支付方面的不规范做法。 不止美团,在整个团购行业中,平台方与商户之间一直存在账期问题,即用户先把钱打给平台方,平台方定期跟商户进行结算,一般时长是5天。在2014年,团购厮杀最惨烈的时候,需要拿巨额的资金来补贴用户和商家,美团曾被爆出月亏10亿元,而不得不将账期增加至2周,以美团当时每月40亿-50亿元的交易规模,账面上的沉淀资金约20亿元。 另一方面,诸如滴滴快的、易到用车、携程、唯品会等互联网公司,其在平台上都提供了“钱包”或类似服务,也就是说,用户在上述平台上进行消费、充值等行为,其资金流向同样是“用户-平台-商户”的过程。 对此,专家表示,通过合作方支付通道完成电商交易的支付环节是电商平台的惯常做法,以往在团购时代,网站基本都提供代收服务,即使不做快捷支付,与商家的账期也依然存在,而到了O2O时代,账期同样与业务紧密相连。事实上,不止美团,在整个线上乃至线下行业中,平台方与商户之间都存在账期问题,即用户先把钱打给平台方,平台方再定期跟商户进行结算。 牌照被争抢 5年前,在央行发放的第一批支付牌照中,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支付宝)、 深圳市财付通科技有限公司(财付通)、上海汇付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汇付天下)等公司如今已经成为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领先的巨头。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牌照也成为了大公司觊觎、甚至争夺的香饽饽。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内持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一年的交易规模逾20万亿。除了“BAT”巨头,有些企业虽然自己申请牌照未果,但通过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曲线拿到牌照,获得支付许可,比如小米公司曾试图申请第三方牌照,但最终未能入选央行第八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名单。为此,小米最终通过收购捷付睿通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万达集团也通过收购快钱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 市场普遍认为,2016年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将更激烈,行业集中程度加强,O2O模式、跨境支付和移动支付成为第三方支付巨头争夺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