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一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帮助产能过剩行业里“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对产能过剩严重行业中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贷款也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抓手,差别化的贷款政策有利于迅速出清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也应该看到,差别化的工业信贷政策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差别化工业贷款,本质上是经济学上的差异定价,其要求在于供给方可以区分客户,并且商品在不同客户之间无法流转,比如某一软件,英文版定高价,中文版定低价。但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满足这两个条件有些难度。 第一个要做的是,如何甄别何为产能过剩行业,何为“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等是存在交叉的。以钢铁为例,我国每年出口大量粗钢,但同时进口大量特种钢,同属于钢铁行业,一者需要坚决压缩,一者需要大力扶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企业在贷款时做出误导性的称述,金融机构恐怕没有人力物力对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另一方面,在政策刺激下,新兴的行业也有可能产能过剩。光伏企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原本是刚出现不久的高新技术行业,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在政府政策刺激下变成产能过剩。金融企业能够有足够的前瞻性,在某一“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成为过剩产能行业前做出准确判断? 第二个要做的是,由谁来对行业进行甄别。《意见》中没有明确是由金融监管机构,还是由商业银行,来甄别行业和企业。从行文来看,主要的甄别责任还是在商业银行,但金融监管机构予以指导。区分哪些是应该帮扶的行业和企业,哪些是该压缩贷款的行业和企业,就要防止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受到损害。更要防止商业银行决定企业生死的权力,很有可能演变成寻租的空间。 第三个要注意的是,如何防止资金从“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和“有前景的企业”流入“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了经济的复杂度,资金、物资、股权、人员在企业之间的流动频繁而多样,金融机构是否有能力对投向工业的贷款进行监管值得关注。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市场化手段化解产能过剩,这是金融支持工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刚性兑付指的是,由企业发行的债券、信托等金融产品,当企业不能兑付时,出于自身信誉的考虑,或者由地方政府或金融监管机构出面协调,金融机构协调资金代为偿付。刚性兑付使风险积累于金融体系,提高了我国无风险利率,更重要的是严重减缓了市场出清、产能退出的速度。在没有刚性兑付的情况下,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承担金融合同的义务,债权人提出破产偿付,企业会迅速退出市场,刚性兑付则延缓了企业退出的时间,金融机构协调资金或者展期,产能就在不断积累。以山西的煤炭行业为例,煤炭行业的违约问题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山西某煤矿出现信托产品违约,最终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协调资金予以兑付。 进一步消除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未来产业均衡发展的核心。几乎每一个产能过剩行业背后都会发现地方政府的背影。钢铁、煤炭等都是地方纳税大户,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因此,地方往往鼓励企业做大规模。即使一些新兴行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也会产能过剩。前文提到的光伏产业。据报道,某江西企业原本是打算开展家电生产,正是在地方政府的诱导下进入光伏行业。无锡尚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不断扩张规模。市场之所以能够动态平衡供需,主要的逻辑在于价格决定企业的存亡,企业对价格敏感,这个逻辑对政府是失效的。如何消除地方政府的干预,或许更值得金融经营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深思。 借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本世纪初,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深刻的改制,从引入战略投资人,到在国内外股票市场上市,商业银行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商业银行的商业属性应该得到加强,贷款应是商业银行根据收益和风险综合考虑下的商业决策。地方性商业银行,虽然身处地方,但不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 让市场决定产能的去留、企业的生死,更符合中央的精神。 (作者系金融行业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