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收入在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增长之后,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1月下旬对外表示,现在农民增收中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像去年出现的部分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速放缓等,都使得农民增收成为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这些问题还有一个大背景,即农民收入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陈锡文说,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工资性的收入绝对额,首次超过了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 与陈锡文的看法基本一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以及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等,对今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期间农民增收的预判也并不乐观,认为应及早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对于如何确保农民增收,高尚全提出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加快农村宅基地流转,让农民可以从中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郑风田建议,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贺雪峰公开的说法是,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制定公平保障制度。 实现“12连增” 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从2004年开始,中国粮食产量、农民收入都已经连续保持了“12连增”,背后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得益于减免农业税、农业“四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 减免农业税是2004年实施的含金量很高的一项惠农政策。当年1月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随后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将采用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农业税的政策,用5年的时间彻底取消农业税。 据一位接近农业部的专家介绍,农业税是一项延续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征收这种税费。从2004年深化农业税改革,到2005年底废止《农业税条例》,再到2006年彻底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大约可以为农民减轻负担500亿元,也让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2004年前后陆续实施的农业“四补贴”、粮食托市收购、养猪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增收也是大有裨益。农业“四补贴”方面,2004年的补贴金额是140多亿元,到去年已经高达1700多亿元,由于这项政策是典型的普惠制,是将财政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里,再加之在整个针对农民的补贴中的占比较大,因此近些年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较为明显。 农业“四补贴”政策之外,2006年启动的粮食托市政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较大。以小麦托市政策为例,正是由于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得2006年以来,国内小麦的实际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既保障了小麦的连年高产,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有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地区,农民增收40亿元以上,没有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地区,也受到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毋庸置疑,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基本上达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等方面的统计还显示,从2004年至今,中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422元,与前年相比,扣除各种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了7.5%,和去年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了0.7个百分点。 前述接近农业部的专家补充表示,2009年,中国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差不多要等于3.33个农民的收入,从去年城乡收入的对比数据来看,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缩小到1:2.73。农民的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已经连续保持了6年。“十三五”期间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对于继续缩小城乡差距,乃至实现整个小康社会的大目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持续增收建议 农民收入在实现“12连增”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去年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的较大幅度下跌,今年2亿多的农民工就业落实,还有部分地区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等,这些都是农民增收路上亟待破解的一些难题。 今年以来,在公开的场合,陈锡文已经多次提到农民增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月28日,在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表示,现在农民的收入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一部分农产品国内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的趋势,还有,去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只增长了六十几万人,较上年只增长了0.4%,是新世纪以来增长最慢的一次。他担心这两方面的数据减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今年乃至未来几年的农民持续增收。 陈锡文还表示,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工资性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大概要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3%。相反,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去年只有39.4%,这是第一次出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绝对额,超过了农民家庭经营的收入。 在2月27日相关部门举办的三农问题研讨会议上,陈锡文再次提到农民增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如何确保未来几年农民持续增收,他认为,应该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实施目标价格补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统筹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高尚全、贺雪峰、郑风田等专家对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也十分关注。高尚全认为,由于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缓慢,现在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用地都难以变成资本,农民难以获得财产性收入,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加大土地制度改革力度,应该“以合法的方式,让农民的袋子鼓起来”,到“十三五”期末,让农民也能过上小康生活。 贺雪峰的看法是,现在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无非两条,一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收入,一条是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获得的收入。从务工经商方面来看,目前已经形成全国统一的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在这方面,有关部门要做的是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包括坚决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至于农民进城经商,关键是要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以此来让市场机制对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郑风田坦言,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农业成本比很多其他国家的成本要高,缺乏竞争力。他提出的建议是,必须将过去的要素投入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全面提升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还要全面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大力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业竞争力弱的短板,有效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