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春节以后A股走出了两波小反弹,不少投资者却感觉涨一周的利润也不足以弥补暴跌一天的损失。事实上,2016年以来损失超30%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而披着神秘面纱的私募产品也频频拉起清盘警报。目前有大量私募产品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其中不乏一些去年的明星产品。据格上理财统计,1月共有259只阳光私募基金清盘。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A股形势未全面回暖的当下,不少私募正转战定增,寻求更为稳妥的赚钱渠道。 清盘数量倍增 近3年来,私募基金的清盘数量基本保持在每年500只左右。但这一平静被去年的“股灾”打破,A股的大风大浪掀翻了大量的私募产品。据格上理财统计,2015年证券类私募基金共发行10925只,清盘数达1686只,清盘比例达到15.43%,而其中提前清盘的基金又占到清盘基金总量的43%。 从今年来看,“黑1月”又有大量私募产品清盘。据格上理财统计,1月共有259只阳光私募基金清盘,几乎为去年同期清盘数量的4倍,仅次于去年12月份的305只。 总体来看,格上理财数据显示,历经2015年市场的火热与巨幅波动后,阳光私募机构存活率仅为84.87%,其中,运行满3年的私募机构存活率更是降至69.60%。停止运作私募机构的平均存续期为5.8年,管理规模低于10亿的机构占比高达92.74%。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4年的存活率(68.46%)相比,阳光私募机构的存活率有所上升,格上理财分析师对导报记者表示,“一方面2015年私募机构爆发式增长,私募行业大比例扩容;另一方面2015年股市下行尚不足一年,加之牛市积攒的安全垫,大比例消减了基金回撤给私募机构带来的冲击。倘若低迷行情进一步延续,中小私募的抗风险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存活率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格上理财研报认为,牛市行情在助推私募发行的同时,也间接成为新一轮优胜劣汰的开端。如2009年小牛行情启动后,追逐市场热情的私募尚未高歌,便遭遇2011年后持续3年之久的慢熊,逐渐被消耗殆尽。格上理财数据显示,停止运作的私募机构中,成立于2009-2011年的数量占比高达59.32%。 深度介入成股东 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私募大佬利用资本介入上市董事会,从而推进资产注入以及相关资本运作。 2月29日,停牌仅数日,西藏药业(600211,股吧)便火速拿出定增及收购预案,私募大佬葛卫东“现身”拟认购定增成为该方案的亮点之一。方案显示,葛卫东拟斥资2.2亿元认购624.82万股,由其掌控的混沌道然则拟出资3000万元,认购85.2万股。交易完成后,葛卫东有望晋身上市公司第三大股东。 在此之前,私募圈另一大佬王亚伟旗下的千合资本在一级市场中早有动作。1月15日,千合资本以及方略投资合计承接安妮股份(002235,股吧)600万股,合计占总股本3.08%;而早在2015年4月10日,中科招商发布定增认购名单中,王亚伟以“中铁宝盈宝鑫7号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认购数亿元;2015年6月2日,和君商学发布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中,王亚伟以个人名义出资1000万元,认购10万股股份;随视传媒发布股票认购书,王亚伟旗下的千合投资有限公司则以960万元,认购了32万股股份。 除了上述正在实施的定向增发,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加快了此类概念的调研步伐。2月份,在百亿级私募调研的39家上市公司中,56.41%涉及定增概念。 据悉,星石投资和重阳投资共同调研了隆平高科(000998,股吧),该股于2016年1月19日实施定增方案,自上市以来累计增发2次,累计实际募资净额为46.98亿元。博道投资和瑞华控股共同调研了立思辰(300010,股吧),该股于2016年2月24日实施定向增发,自上市以来累计增发7次,累计实际募资净额为10.93亿元。 更能显现目前私募偏好的是,2月份星石投资积极调研了19家上市公司,其中的17只股票涉及“定增”、“并购”等概念。在2月份进行调研的12家百亿级私募中,11家私募调研个股均涉及定增或重组概念股,可见该类个股在众私募机构眼中举足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