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 郝孟佳)据教育部官微消息,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介绍儿科医生培养等有关情况。教育部高教司副巡视员宋毅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将持续关注儿科医生短缺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儿科医学人才培养。 据了解,2010年以来,教育部等6部门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6年来,共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3万余名免费定向医学生,缓解了基层从事儿科等各科常见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生短缺问题。“十二五”期间,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共计招收8200名。 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政府共建一批地方医学院校,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要求共建医学院校扩大儿科招生规模,加大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 为适应“全面两孩”政策对儿科医生的迫切需求,教育部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据悉,教育部教育部将继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教育工作,为基层每年培养5000名左右从事儿科等各科常见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要求38所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增加儿科专业研究生招生数量,到2020年儿科专业研究生在校总规模力争达到1万人。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过渡期内,教育部将儿科学专业化教育前移,力争到2020年每省(区、市)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促进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效衔接。 当有记者问到“1998年调整儿科学本科专业后,对儿科医生来源如何考虑”时,教育部高教司农林医药教育处处长王启明解释说,在1998年的专业目录中,不再单独设置五官科学、儿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临床二级学科的专业,调整为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是根据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行业用人部门的要求,参照国际医学教育培养临床医师的通行做法,进行的临床医学专业调整优化。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用人部门反映的医学教育存在医学生过早分科、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就业适应性不强等问题。 本科临床医学教育的定位为学习内科、外科、儿科等临床各科基本知识的通科教育。从医学毕业生到儿科、内科等专科医生的培养是通过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接受专科培训和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即合格医生的培养模式是院校临床医学通科教育加毕业后的医院专科培训。科目优化调整,有利于夯实医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临床综合能力,为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临床医师奠定扎实的基础。 王启明说,“本世纪以来,本科临床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持续扩大,2015年招生已达9万余人。客观上讲,这些学生均可成为儿科专科医生稳定来源。从数量上看,远大于1998年仅有23所高校年招生650名儿科医学专业学生的规模。因此,一直以来儿科专科医生的来源是稳定充足的。” 王启明表示,造成儿科医生短缺的主要原因,从卫生计生行业部门反馈情况看主要是儿科医生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待遇低,难以吸引更多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儿科医疗工作,导致出现了“一些从医者不当儿科医生”的现象。教育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各项改革,医教协同,着力解决好儿科医生短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