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肝胆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痛之病,主要与肝胆有关。又,两胁位于胸之两侧,心肺居于胸中,故心肺有病,也可导致胁痛发作,再有脾胃反克肝胆,肾虚牵及肝虚,所以,胁痛之病与五脏皆有关联,只是肝胆居其首。胁痛之因,或因肝气郁滞,或因气滞血瘀,或因肝胆湿热,或因肝阴不足,或因他脏所致等。病机为两胁经络或因血瘀,或失其养,或因气滞,终发为胁痛。一般而言,胁痛之证,有虚有实,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虚证以阴血亏虚多见,有时可虚实并有,也不可不知。治疗之法,实证者以理气、化瘀、清利为主;虚证者,以滋阴柔肝酌加理气之品为治;虚实并见,两法调之。 陈宝贵认为胁痛之发作,主要是肝胆疏泄不利所致,故胁痛治疗主张以疏肝利胆为主,兼佐以活血化瘀、滋阴柔肝、清热利湿、温阳祛寒、理气和胃等法,这样可提一纲挈诸法,看似简单,但紧扣病机,实践证明,颇有效验。 案1 肝气犯胃胁痛 林某,女,32岁,2007年6月5日诊。 3天前与丈夫争吵,之后出现两胁胀痛,胃脘不舒,纳呆。舌尖红,苔白,脉弦。 证属:肝气犯胃。 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连翘15克,元胡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焦三仙各10克。3剂,水煎300毫升,分早晚二次饭后温服,日1剂。 3剂病愈。 按 恼怒之后,肝气郁结,肝经疏泄不利,故见两胁胀痛;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见胃脘不舒,纳呆;舌尖红,脉弦为肝气郁滞之征象。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方用柴胡舒肝散加减。上方中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以元胡、枳壳理气止痛;以川芎、白芍调和血气;以连翘清泻肝火;以香橼、佛手理气和胃;以焦三仙消食化滞。全方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此案临证常见,病情简单,故可3剂而病愈。 案2 肝胆湿热胁痛 褚某,男,45岁,2003年6月14日诊。 主因右胁胀痛1周来诊。1周前出现右胁疼痛不适,进而出现目黄,肌肤发黄,问及小便亦黄。发热,口苦,脘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腹诊:右上腹疼痛拒按。肝胆胰脾彩超示:提示胆囊炎、胆结石。结石大小约3.14×1.20厘米。患者拒绝外科治疗,转中医会诊。 证属:肝胆湿热。 治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处方:金钱草30克,郁金10克,鸡内金15克,海金沙30克,柴胡10克,元胡10克,黄芩10克,砂仁10克,茵陈30克,赤芍15克,大黄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6月21日):胁痛减轻,热渐退,目黄、身黄亦减,口苦脘满减轻。上方又取14剂。 三诊(7月4日):无明显症状,黄疸已退,二便已正常。上方改大黄为5克,改茵陈为15克,余未变。继服30剂。 四诊(8月5日):无不适,又取30剂。 五诊(9月4日):查肝胆彩超:胆囊壁正常,未见胆囊结石。上方又取30剂善后。 按 肝胆二经布于两胁,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口苦。结石阻塞胆管,胆汁排泄不利,逆而入血,行走全身血脉,泛溢肌肤,故见目黄、身黄、小便黄。湿热蕴蒸则见发热。湿热蕴阻胃肠,则见脘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亦为肝胆湿热之征象。故治疗应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为主。方中金钱草、郁金、鸡内金、海金沙清利湿热,利胆排石;柴胡、黄芩疏泄肝胆以退热;茵陈清热利湿以退黄;大黄清热通便;砂仁、香橼、佛手理气和胃;赤芍凉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疏肝利胆、清利湿热之功效,该方紧对是证,故而收效颇佳。三诊中患者黄疸已退,故减茵陈之量。大便正常,故减大黄之量。 陈宝贵认为少量大黄可以利胆退黄,增强排石之效。注意大便泄泻甚者,需减量。 案3 肝火亢盛,湿热稽留胁痛 江某,男,45岁,2005年10月10日诊。 慢性肝炎病史5年。近5月来右胁胀痛,口苦口干,烦躁易怒,纳呆,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患者精神较差,面色潮红。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125U/L,谷草转氨酶:85U/L。 证属:肝火亢盛,湿热逗留,肝胃阴虚。 治以:清泻肝火,清热利湿,滋养肝胃。 处方:龙胆草5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当归15克,生地黄15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泽泻10克,土茯苓30克,元参10克,制大黄6克。14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二诊(10月25日):右胁胀痛减轻,已不口苦,仍有隐痛,大便已润,精神好转,舌红减弱。上方加白芍15克,丹参15克。又取14剂。 三诊(11月9日):诸症皆失,精神转佳,苔薄腻,脉弦转缓。复查肝功能已正常范围。上方去栀子、郁金、元参,改制大黄为3克。取14剂。 药后回访,患者1年未见复发。 按 患者右胁胀痛,口苦,烦躁易怒,尿黄为肝火亢盛;口干,便干,纳呆,脉弦细,加之面色潮红,证明病久肝火伤阴;苔黄腻为有湿热。综合诸症治疗应以清泻肝火、清热化湿、滋养肝胃为主。上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泄肝火;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生地黄、元参滋养肝胃;泽泻、土茯苓清热利湿;当归活血之中又可养肝;制大黄泻热通便。全方有清泻肝火、清热利湿、滋养肝胃之功效。方药紧扣病机,针对病情,故一诊而病减。二诊中加白芍、丹参可补肝阴,通肝络,养肝血。三诊中患者肝火已渐退、肝胃之阴已渐足,故去栀子、郁金、元参。少量大黄清腑通便可调节胃肠功能,可改善肝炎患者症状。患者共服40余剂而愈。(寇子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