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药材出口呈现总量相对稳定、总额高速增长、市场相对稳定、出口逐步由沿海向药材市场和产地转移、大宗品种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日前在南京举办的2014年全国中药炮制学术年会暨中药饮片创新发展论坛及协同创新联盟会议上表示,目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尤其是功能食品原料增长势头看好,对拉动我国中药材种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出口增长源于旺盛需求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我国中药材出口前10个品种全部为大面积人工种植品种,同2008年相比,2013年单个品种出口总量、总额和单价均大幅上升。刘张林介绍,人参单品种出口额达1.2亿美元,枸杞、地黄、田七、白术、茯苓、党参超过5000万美元,菊花、杜仲、川穹在3700万美元之上。而2008年,排在第一位的人参是4753万美元,是唯一个超过2013年第十位的品种,当年排第十位的茯苓出口额为886万美元。 在出口数量上,除人参外,其他品种均大幅增长,其中地黄、白术、茯苓3个品种过万吨,杜仲、枸杞2个品种接近万吨。出口单价增长快速,人参占第一位,增长幅度为247.2%,党参156.6%,枸杞66.3%。 刘张林分析,大宗品种出口增长的动力来自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功能食品原料需求的增长。 中药材出口总额高速增长 从2008年到2013年,我国中药材出口总量相对稳定,总额高速增长。刘张林指出,品种单价增长和人民币升值是总额增长的重要因素。2008年出口总额为4.67亿美元,2009年为4.98亿美元,2010年为6.51亿美元,2011年为7.54亿美元,2012年为8.55亿美元,2013年为12.64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4%、6.7%、30.8%、15.8%、11.4%、40.7%。今年1~8月,出口总额达7.67亿美元,增长5.5%。 数据显示,中药材出口市场相对稳定。2008年居前十位的是香港、日本、越南、韩国、台湾省、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荷兰。到2013年,香港、日本稳居前两位,只有原排第十一位的意大利进入前十位,荷兰从第十位退居第十一位。出口仍以亚洲市场为主,占出口总额的70%。 其中,日本是高价市场。2013年出口日本中药材吨均价格为1.1万美元,其他国家和地区为5415美元,出口日本均价比其他高103.5%;今年1~8月,出口日本均价为1.28万美元,其他国家和地区为5723美元,出口日本均价比其他高123.7%。 出口逐步向药材市场和产地转移 我国中药材出口逐步向药材市场与产地转移是一个明显态势。2008年,中药材出口排名前十三位是广东、广西、安徽、浙江、北京、吉林、四川、山东、辽宁、河北,湖南、天津、西藏。而到2013年,原排名第三的安徽跃居第一,出口猛增3.67倍;原排名在15位之后的重庆已跃居至第二位,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猛增10倍以上;沿海口岸的广东从原来的第一跌至第三位,原排名第四的浙江跌至第十二位。 刘张林表示,我国重视中药材出口贸易工作,近年来针对医药产品出口和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促进中药材种植、加工和出口的发展,拉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今后还有待于通过提升中药材产业水平,增强中药材出口企业竞争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总的来说,“使命重大,前景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