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肾脏病日”将临,肾病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一旦发现往往已是尿毒症,尿毒症不仅在生理方面给人体带来无法逆转的伤害,长期的治疗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血液透析往往被称为“人工肾”,许多人一提起血透都会联想到昂贵及痛苦。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工肾”已经变成了透析病人生命线上一个有活力有温度的“人体器官”,支撑着尿毒症患者有质量地生活下去。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肾脏病科主任冯建勋表示,一旦体检结果显示各项数值均偏离标准值,那么,此时应当选择尽早接受治疗。 血透为生命搭建“通道” 慢性肾脏病终末期是尿毒症,冯建勋主任进一步介绍,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不可逆的终末期,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能靠血液净化来替代肾脏的部分功能。血液透析被称为“人工肾”,即通过透析可将血液中蓄积的过多毒素和水分清除到体外,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电解质酸碱调节功能。而要进行血透就必须先打造一个血管通路,冯建勋主任解释,一般尽可能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除此之外,病人还可以选择人工血管内瘘和临时或长期的中心静脉导管。 “其实,在血肌酐值达到700umol/L之前,医生就会建议病人先进行动静内瘘的‘搭造’”,冯建勋主任表示,“一方面,是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则是给病人的内瘘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成熟时间,有利于内瘘的长期穿刺。如先期就将血透需要的内瘘‘搭建’完成,那么,当病人的病情发展到需要血透时,就可以直接进行血透治疗了。”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肾“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10%的糖尿病患者最后会发展至糖尿病肾病。据最新数据显示,每3个尿毒症病人中就有一个是由糖尿病肾病发展而来的,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尿毒症的首要因素。冯建勋主任介绍,糖尿病肾病转化成尿毒症一共要经历五个时期,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升高。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蛋白尿。此时发现,辅以药物治疗,还有逆转机会。若是错过前两期,随着病程的延长,会逐渐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导致肾功能不全,严重者甚至会发展至尿毒症。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时刻警惕自身的肾脏“安全”。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多糖尿病患者自以为糖尿病少吃糖就行了,其实不然。冯建勋主任建议,“糖友”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注意选择少盐、清淡的饮食,并且应尽量避免熬夜劳累。劳累熬夜会对肾脏造成极大的损伤,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本就容易发生损伤,而肾脏作为部分血管的集结之处,也较易损伤,劳累熬夜则会“雪上加霜”。 年轻人也要做好肾脏体检 27岁的小胡近日一直觉得身体不适,时不时会出现恶心、反胃等症状,他本以为是因为近期备考博士生压力过大导致,抽空去医院检查却发现,竟然是患上了尿毒症。刚考上博士生的小胡还来不及庆祝,却遭遇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祸事”,让他只能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求学梦。对此,冯建勋主任表示,这位患者的病其实已经十分严重了。从其化验检查结果来分析,小胡的肾病由来已久,甚至已经“潜伏”了十年,他的双肾已经出现了萎缩现象,只能用血液净化缓解症状。 “其实,这位患者应该很早就有征兆了,如蛋白尿、血尿等。只要生活中稍微注意一点,就可以及早发现,挽回悲剧。”冯建勋主任指出,年轻人往往仗着自己身强体壮,有点病痛就不当回事儿。殊不知,疾病是不分年龄的。作为年轻人平时更加要注意休息,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并且最好每年定期做好体检,有情况要及时处理。 “此外,慢性肾脏病的发作有明显的早期特征,近年来,中年病患越来越多。”冯建勋提醒中老年人群,如果发现身体出现以下情况:如尿色发红或变浑浊;尿中泡沫增多;眼睑、面部和下肢水肿;尿频、尿急、尿痛和腰部或背部疼痛;尿量过少或过多,特别是夜尿增多;偶然发现血压升高;有糖尿病、过敏性紫癜、急性肾炎等病史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乏力、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可能和慢性肾脏疾病有关,务必要尽早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专家简介】 冯建勋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肾脏病科主任 曾担任新疆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委员、新疆乌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新疆乌市医学会风湿免疫学会委员。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市级,区县级科研项目,发表核心期刊和SCI论文十余篇。 师从我国著名肾脏病专家侯凡凡院士,受益匪浅。从医近2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急慢性肾脏病的诊治,在泌尿系感染、狼疮性肾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尤其擅长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开展和推广,熟练掌握B超引导肾脏组织活检穿刺术、肾囊肿穿刺术、动静脉内瘘术、中心静脉置管术、腹膜透析置管和腹膜透析及各种血液净化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