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活跃演艺圈的小鲜肉似乎有中性化的倾向,施瓦辛格式的肌肉男不再受追捧,反而是大眼小下巴的花样美男更受粉丝尤其是女性粉丝青睐。然而,新西兰奥塔戈大学3月1日公布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所谓“约翰尼·德普效应”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也就是说,带有女性特征的男性外貌并不能保证在所有情况下都有吸引力。 “约翰尼·德普效应”称,那些拥有女性特征或性别特征模糊的男性面孔可能更受欢迎。这种心理学解释以美国影星约翰尼·德普及其他多个知名男性为例,特别强调这些备受欢迎的影星大多都拥有大眼睛、小下巴和高眉骨等特征。 在我们身边,“约翰尼·德普效应”似乎真的存在,但这一效益为何存在,或者说真的符合心理学认知吗?为了探究答案,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研究人员组织受试者,在评价外表特征趋于中性的实验人像照片是否吸引人之前,先行判断照片中的人像是男性还是女性。与不经性别指认的受试者平均评价相比,先行判断性别之后,受试者往往会觉得那些性别特征模糊的照片人物“不那么吸引人”。 研究团队成员、奥塔戈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雅明·哈尔贝施塔特认为,产生这种差别可能主要由于人在认知时的“过程流畅性”受到影响所致。这种“过程流畅性”指的就是人在理解、处理及分类事物时的难易程度。哈尔贝施塔特表示,在一张性别特征模糊的面孔上花时间、脑力分辨性别的过程,会对评价面孔是否吸引人产生负面效应。 在同时进行的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在评价照片人物是否吸引人之前,判断性别特征模糊的面孔属于哪个民族,这个过程并没有影响受试者对照片吸引力的判断。 先前的研究显示,荷尔蒙分泌是影响女性对男性吸引力判断的主要因素。受激素影响,女性有时更偏向“好看”的男性,有时则更欣赏充满男性气质的“坏男孩”。不过,哈尔贝施塔特认为,最新研究显示,简单的认知过程就可以解释女性为什么会有这种“口味”变化。 哈尔贝施塔特说,女性特征较多的面孔总体而言更吸引人,除非所处环境要求人们把这种面孔先放到刻板性别分类中去“定位”,这一认知过程就会让人觉得类似面孔不吸引人了。 这一研究结果由哈尔贝施塔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彼得·温科尔曼以及来自两所高校的学生共同完成,研究报告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