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刚从县医院做的检查、问的病史,到省城大医院都还得再来一遍,这类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完全可以避免!”2月26日,刚刚把母亲从老家接到济南某三甲医院治疗的余女士,看着医生的辛劳,充满了同情。 元宵节刚过,余女士的母亲因心脏突发不适,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遂带着手头的各种资料转至省城大医院治疗;然而,入院后,CT、B超、血源等各项检验、检查不仅又重复了一遍,而且又重复复述病史、发病、治疗过程,面对医生一些相对专业的提问,余女士的母亲只能摇头,本想去当地医院复印住院病历,也因时间不到“期限”,印不出来……“如果能电子病历共享,就根本不会这么麻烦!”从事IT多年的余女士直言。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的内部信息化建设已相对完善,患者的诊疗信息基本可以实现院内的互通、共享;但院际信息化互通却几乎是空白,既没有应有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又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各单位使用的信息系统五花八门。其直接后果,不仅使多年来各家医疗机构斥巨资信息建设的成果,变成了一个个以单位为封闭单元的信息“孤岛”、“烟囱”,碎片化明显,而且也为今后的区域信息共享留下了诸多难题。 一旦医疗信息需要跨院使用,就又会回到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很多检查,“在这家医院做了,到另一家医院还得再来一遍”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这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就医感受和体验;甚至会因信息的不透明,成为一些不规范诊疗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再就是医院经营理念、服务模式的落后,也制约着院际间信息共享进程。目前,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公益性弱化、趋利性明显,还没能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很多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就不是方便病人,而是为了强化管理或便于内部结算的以“自我”为中心。整个医疗服务模式也仍停留在“碎片化”阶段,毫无连贯性可谈。 破除信息壁垒,构建省级统一健康数据平台已成为当前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副主任张喜雨认为,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是开展分级诊疗,整合医疗服务,构建“首诊在社区、按需进医院、全专结合、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新体系,开展不同级别服务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的基础,不仅可避免治疗的中断和无谓的重复劳动,也能为病人提供快速而及时的连续服务,极大地改善病人的就医体验。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浪潮的兴起,从技术层面看,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通、共享,已经完全没有问题,卡就卡在缺少应有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上。当前,分散在各处的健康数据结构各异、电子病历书写规范不够、个人隐私保护、监管模式等一系列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都需要从标准设定、立法、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仅凭医疗机构自身无法实现。 张喜雨说,一旦实现电子病历共享,下级有转诊需求的医院不仅可以实时了解上级医院的床位信息,保障病人转上来就有床位,而且还可以获得上级医院专家的远程技术支持和指导;下级医院医生既可以将需要上转病人的健康信息,包括日常健康状况、做过的检查、用过的药品等与上级医院医生实时共享,为上级医院研判是否需要转诊,简化流程,而且也可以同步了解将要下转病人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