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健康要闻

旗下栏目: 健康要闻 名医名院 中医中药 银色产业

在民间寻道川菜 川菜如何吃才能更健康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四川日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4

  □本报记者 黄里 文/图

  猴年春节前后,一组视频节目在网上热播,点击量已经超过500万次,这就是美食家二毛的首部美食纪录片《川菜在民间》。

  二毛是风靡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也喜欢说自己是个诗人。在《川菜在民间》中,二毛以寻访者身份,第一人称出镜,还为每个故事配上了原创诗歌,力图阐发川菜制作与品尝方式中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呈现了保护川菜文化及技艺的重要性。“接下来,我还要继续拍下去。”2月24日,二毛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办“田席”

  吃出与食材共生的“味”

  大约10年前,喜欢收集民间菜谱的二毛意识到一个问题:烹饪技艺的古法正在扭曲和消失。“上世纪80年代,川菜制作的技艺和味道更接近传统。而现在,大商业环境下,川菜制作变得拣懒和快速了,好像味还在,更多的‘道’已经失去了。”于是,他开始收集菜谱资料,写文字记录。去年底,他又开始录制视频。《川菜在民间》其中一集,拍摄时间是2015年11月23日,拍摄地点是德阳绵竹年画村名叫“八大碗”的农家乐。老板兼大厨殷坤全想在这一天办一场“田席”,答谢村里的乡亲们多年来的照顾。“田席”一定是在田间地头办的,蒸碗和扣碗从前一天的后半夜就开始准备,只等中午大家聚拢在田边。

  那天的拍摄从早上5点就开始了,目的是要记录下全过程。清晨,两辆火三轮突突地把各种菜品运往田边的坝子,殷大厨用砖头搭起临时的炉灶,还向乡邻借来一些锅碗瓢盆。“在这个村里,八大碗是田席,坝坝宴的另一种说法,四川其他地方也有叫九大碗的。具体的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丰富和热闹。”在二毛看来,“田席”最深厚的味道是吃出与食材共生、邻里相亲相敬的“味”。“三蒸九扣,在猛而柔的柴火中,抵达清香软糯的诗章。”研究川菜多年的二毛认为,柴火看上去虽猛,内涵却是柔和的;而现代电器和燃气炉,火力是快速而尖锐的。

  明明有红瓦白墙的院落,为什么偏偏要把席桌摆到田边?二毛用一组镜头代替了理论解释:席间,殷坤全手持竹编筲箕走进了田里,弯腰摘起了豌豆尖、菠菜叶,一会儿筲箕里就“扑秋秋的了”,殷坤全还很配合地对着镜头说了一句“他们说,我掐的,要好吃些。”这句话点出了“田席”的主题:味道来自田头,清香鲜嫩必须是现摘的,有些味道必须从大师手上才能出得来。

  忙着出镜采访,寻问个中道理的二毛心中也有了诗句:肉八碗或者/九大碗/蒸之乡野/扣之风情/田园上的筵席/风光中的诗意。

  说危机

  其实是川菜在走样

  “那片鸡鸣犬吠,遍地绿色的地方,是川菜演变的发生之地。”川菜大师缪青元、胡先华、黄佑仁等是二毛的拍摄顾问,他们认为鲁菜有官府味,苏菜有文人味,而扎根民间、味道多样,是川菜如今能风行天下的原因。

  同样是清代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现在的人知道得越来越多,但是四川德阳美食家李化楠、李调元父子的《醒园录》,知道的人就少了。李氏父子游历江南,《醒园录》记录了大量江南菜和川菜,成书有120多道菜式。二毛看重的,是其中30多种民间川菜的烹调技艺,“是现代川菜的发轫之作”。

  1912年,蓝光鉴、蓝光荣、蓝光璧三兄弟在成都创办荣乐园,创立了蓝派川菜,为川菜留下了许多经典菜肴,一批名厨代代相传。蓝光鉴第三代传人、70多岁的川菜烹饪大师王开发告诉二毛,上世纪80年代,荣乐园去美国开店,带去的就是德阳酱油。在二毛收集的一本上世纪中叶的菜谱中,德阳酱油被频繁提到。因此,二毛的《川菜在民间》第一季选择了德阳。

  传统的川菜有4000种,只有三分之一是麻辣味,“但是现在大家认为麻辣是川菜惟一的标志。”二毛甚至认为,粤菜、淮扬菜等是讲究鲜活食材的菜品,随着种植和养殖业的求快,传统的品质不容易达到,而川菜以调味丰富为特色,因此可以说风行世界,无菜可挡。“如果我们只重视麻辣味,川菜的‘道’也会渐渐消失。”“说川菜危机,其实是川菜在走样。”有一次,二毛走进北京的一家川菜馆,点了一份鱼香肉丝,没想到竟然是用黄瓜丝代替了传统的木耳丝和笋丝,“黄瓜有水分,口感就不好了。而且,价格便宜也是用黄瓜的原因之一。”据二毛多年的观察,小煎、小炒的火候不讲究,宫爆味、怪味也越来越不地道,“现在大家愿意去小馆子、农家院品川菜,不是没有道理的。”

  寻“道”

  给川菜回归传统指路

  德阳什邡市金河西路106号,一个店名都没有的面店,主营蒸饺、包子、面条、米粉。60多岁的店主张继光自幼跟随名师学做面食,曾经是国营饮食店的厨师,后来又到全国各地的餐馆掌控白案,10年前回到家乡,就开了这家面食铺。

  张继光有一个私藏的作品——炉桥面。在中国各地,炉桥面并不稀罕,因为其擀面切面后,面形状如炉桥而得名。除了酱油、红油辣子、葱花、鲜汤,张继光的坚持有点另类:只在豌豆尖生成的秋末制作炉桥面,就是街坊邻居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真正的美食是从孤独中诞生的。”有幸尝到张氏炉桥面的二毛说,有劲道的面和新摘的豌豆尖一起入口,嚼出的是缠绵和青翠,还吃出了一段诗文:豌豆尖的思念/在孤单影只的炉桥面上/脆嫩地发芽/然后/在柔韧的曲径和劲道的通幽中/缠绵地开花。

  鱼香肉丝是川菜的标志之一。但二毛收集的菜谱中,有一本是1912年出版的,里面竟然没有“鱼香肉丝”,“要么这道菜是后来有人带入四川的,要么它生在民间,没有被菜谱的编写者注意到。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

  寻访“田间的味道”,研究川菜的来源,二毛对川菜有了这样的总结:川西菜,平原秋林风和日丽;川东菜,高山流水月黑风高。“我们现在读《红楼梦》,津津乐道的是里面的宴席和饮酒对诗的乐趣,那种传统文化的享受,现在少了。下酒菜,为什么四川人喜欢这样说,说明菜和酒也是要搭配的,地域特产与我们的烹饪方式是共生的。”二毛说,四川有好菜,有好酒,甚至还有好的川戏。因此,他准备约请李亚伟等四川本土诗人,为川菜写一批诗歌,共同完成川菜“寻道”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四川日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