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健康要闻

旗下栏目: 健康要闻 名医名院 中医中药 银色产业

一名记者眼中的控烟

来源:健康时报 作者:健康时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4

IC供图

  作为一个从业30多年的专业记者,我对烟草的憎恨是发自内心的。

  大家都该知道,自由的呼吸是多么珍贵

  最近,我在饭店吃鱼火锅,饭店服务员把活鱼拿来给我看一下。这条鱼在没有水的桶里挣扎,呼吸困难。

  我的家乡,在美国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小镇。20多年以前,我很难好好吃到一顿舒服的饭,因为几乎每一家餐馆和夜店都充满了烟味。

  在我的人生中,第一任妻子、父亲、母亲都死于呼吸不畅为首要症状的疾病。妻子和我一样厌恶烟草,却最终也难于幸免,成为一个二手烟受害者。她去世时,只有25岁,生命的最后两个礼拜,每一口呼吸都是垂死的挣扎。

  我喜欢练习太极拳、空手道等不同的武术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呼吸产生了宗教般的投入。练习武术,尤其强调呼吸,如果不能很好呼吸,人就没办法思考和进行其他的各种功能。

  2016年1月,美国最新一项针对17000多名初高中生的政府调查研究显示,尽管美国吸烟的青少年逐步减少,但仍有数百万青少年在被动吸入二手烟。他们很难保护自己,家中有人吸烟的孩子,更容易生病,发生肺部感染、呼吸急促和咳嗽这样的症状。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数据,二手烟包含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70种可以致癌。此外,根据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部报告,因为二手烟暴露,使美国非吸烟者癌症发病率增加20%~30%。

  我对二手烟的厌恶,始于孩提时代,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吸烟者,无论是在家里、餐厅还是车里,他都会吸烟,这让我咳嗽、晕车、恶心。

  然而,在控烟法规还未成熟前,家人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是让我们告别烟草最好的办法。

  1995年,当时我还在加利福利亚州工作,这是美国第一个实施控烟法律的州,妻子常在我晚归时在家门口等我,回家第一件事是闻我的头发和衣服,她说如果我去了夜店,身上肯定会有烟味。10多年前,因为母亲得了肺部疾病,吸烟多年的父亲决定戒烟。然而,一切还是太晚了。吸了二手烟太多年的母亲,匆匆离开了我,而父亲也因为吸烟年限太久,最终因呼吸疾病辞世。

  一场难分胜负的猫鼠游戏

  在西方,有一句谚语:当猫不在家时,老鼠就开始放肆了。

  这个谚语的情况,也适用于北京以及它所实施的最严控烟法律。猫,其实就是指执行控烟法律的人;老鼠,就是指不断挑战和违背控烟法律的那些夜店和餐厅老板们。当猫缺位时,老鼠会大行其道,北京控烟已变成一个猫鼠游戏,天天都在上演。

  其实,美国的控烟也并非一帆风顺,我在采访中亲眼见识过控烟的真实阻力,比如1995年全美首个实施控烟法律的加州和2009年开始实施控烟的内布拉斯加州。当时在这两个州,都有大批支持吸烟的商人叫嚣,他们认为很多顾客都是吸烟者,如果美国开始这样的控烟法律,所有餐馆都将没有生意。而今天也看到,同样的借口也出现在中国。

  然后这样的借口并没有实现,所有的商业依然有很多的生意。过去的20年间,从加州开始,联邦的控烟法律很快在美国各州推行实施,比如圣地亚哥,甚至有很多室外公共海滩也实施禁烟,控烟法令从室内延展到了室外。

  上周,我去中国日报附近的一家夜店吃饭,那里很多都是年轻人,其中有许多吸烟者,可夜店非但不控烟,工作人员还提供了水烟服务,任人吸用。

  为何这样的现象会发生?也许,控烟法律执行并不理想,也就是“猫”缺位了。这些经营饭馆或夜店的商人知道,即使北京有了控烟法律,被抓到店里有人吸烟,他们觉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顶多只是一个警告。

  美国第一部控烟法律是1995年颁布,实施后美国吸烟率下降,迫使烟民在室外吸烟。吸烟者被要求到室外吸烟,出于室内社交的需求,很多人产生了戒烟的想法。此后,夜店餐馆不吸烟,也慢慢成了一个普遍接受的规则,反倒是吸烟者受到种种压力。

  而对于北京控烟执法者,或许更应该主动出击,到餐厅执法要严厉处罚。比如,美国的警察会请未成年人去买烟,看烟店是否会卖给他们,类似国内的“钓鱼执法”。同时,为了配合控烟法律实施,一些相关政策也要到位,比如美国酒吧就非常难获得售卖酒精饮料的执照。现在,到美国的餐厅和酒吧,已经很难看到有人吸烟,北京却仍不少。如果社会有拒绝吸烟的氛围,周边的人不允许吸烟,像我一样不能忍受二手烟的人就会站出来。

  当然,中国烟草使用人群如此庞大,控烟之路需要一个变化的过程。目前,美国大概还有10个州没有很好的实施联邦控烟法律,其中俄克拉荷马州立法机关竟然禁止了州政府进行任何控烟措施,这是美国唯一一个没有控烟法律的地方。不过,北京的控烟法规已出,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相对硬性官方数据,软性故事或许更有成效

  雾霾对于健康的危害,即使很多人不明白,但也形成了一些常识。一次外出采访时,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每次北京发布空气警报,我会戴上呼吸面具,即使我在开车。尽管,我并不完全明白雾霾对人的健康有何危害,但小心些总是好的。”

  从经验来看,仅有统计数据和科学证据,有时可能很难改变公众对于吸烟和二手烟的感受,仅有知识,也很难改变吸烟者的习惯,单纯教导或劝导他们不要吸烟,似乎没有太大作用。即使,吸烟的烟霾会不停损害他们的肺,他们也不够在乎。

  所以,我们应该先去挽救那些容易被挽救的人,通过新闻报道、个人专栏或博客给非吸烟者一些强烈而持续的印象,比如烟包警示图像上,应该放上吸烟者受烟草伤害后的真实处境;电视或报纸里,一些因吸二手烟染上重病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

  真正动人的故事,才能像一首歌或好电影一样深入人心,而有人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这些不是枯燥的数据所能够做到的。生动的故事,会让大众真正对戒烟有认知、有兴趣。不仅是呈现数据,更要展现数据背后的人情冷暖、世间百态。

  试想那些每天我们看到的场景:抽烟使人牙齿变黄,白色的窗帘变成灰色,窗户变得灰蒙蒙很脏,当一个吸烟者进入一个电梯,走出去十分钟后,电梯里的人仍能闻到烟味。在户外,即使离吸烟者十米之外,非吸烟者也可以敏感地闻到那些令人难受的烟味。

  也许,是时候提醒人们烟草会不可想象地给受损的肺和衰竭的心脏带来的危害和恐惧;是时候明确那些受二手烟影响的人,他们如何在遭受烟草的摧残。

  这些会让坚持吸烟的人感到不舒服吗?我希望如此。

责任编辑:健康时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