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转院、复查,甚至感冒、拉肚子、手指外伤、醉酒等,每天大量与急救“不沾边”电话纷纷打到120,这也导致原本紧缺的急救资源被无效占用。 从官方获悉,2015年南京市急救中心全年共接听求救电话近53万次,急救车出车近12万次,其中有六成的出车为不紧急事项。 南京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杨旭告诉澎湃新闻,急救车“空跑”现象经常出现,虽然满肚子苦水,“对于急救电话我们是无法拒绝的,也无法判断是不是真的紧急,所以必须出车”。 曾有一名男子连续三次拨打120急救电话,但是在急救车辆到他达住所时,他则称家里患者“已经没事了”。 “每次中间仅间隔20分钟左右,甚至我们连病人的面儿都没见到。第三次拨打120时,我们建议他是否需要拨打110一起协助处理。他表示拒绝。之后才没有继续拨打。”杨旭说。 大量的非紧急求助占据了急救资源,对于心脏病、高血压、脑梗、骨折、车祸等真正“急”的急救服务,仅占总量的三成多一点。 高明对澎湃新闻说,今年2月份家住南京城南的李大爷,曾因突发心脏病拨打120,然而等了接近30分钟,仍然没有急救车可以调度,好在最终家人赶到并打车送到了医院。 “碰上无车可派的情况,只得拒绝求助者要求,这是非常痛心的。”高明说,120是针对各种突发状况提供应急医疗服务,本该“好钢使在刀刃上”。 高明呼吁,每一次急救资源的浪费都可能意味着一个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错过救治机会,不能再这样浪费急救资源。 业内人士称,不仅南京市,甚至全国范围内,各地的急救中心普遍长期处于车辆不足,医护人员不足、流动性大、工作强度高等尴尬情景。 一个急救单元包括一台急救车,一名司机、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担架员。“我们的医护人员工作强度高,但是平均收入普遍较低,是卫生系统内收入最低的群体。”南京市120急救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国力生对澎湃新闻说,对于急救中心的医生而言,“一辈子的工作都是在车上,有时候忙起来一天三顿饭都吃不上。” 可以说,急救车资源长期稀缺,如何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的释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难题。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正在尝试由社会资本来承担非急救转运业务。比如,上海计划实现急救业务的分层救护和非急救业务的相对剥离,待条件成熟时,逐步实现非急救业务的完全剥离,非医疗行为的转院业务将由社会资本来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