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观点

旗下栏目: 军事 经济 观点 网络 游戏

将非遗文化的烙印,刻在佛山城市肌理

来源: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8-22

文|彭莹

在近日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佛山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其一是城市升级虽然有成效,但城市形态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匹配。

城市形态是指一座城市的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它是城市集聚地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不仅具体体现在建筑、道路、设施等物质层面,也包含了生态、经济、文化等社会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座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是某一区域的精神标识和宝贵财富,作为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烙印,虽然非遗是“无形”的,却可以通过基因记录、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等方式进行“有形”保护,而非遗“有形”保护可以从城市空间建构、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城市文化品格塑造等方面促进佛山城市形态的综合提升。

笔者曾就市民对非遗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1022份有效问卷中,94.7%的受访者认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和佛山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极少数5.3%的人认为没有关系,81.8%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认同是非遗最能影响城市文化品位的核心作用,经济效益和审美价值相对其次。

以某一非遗项目为例,受访者认为,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和以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促进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是武术非遗的主要价值。可见,大众对非遗价值的提炼和功用是有所期待的。非遗价值的回归也势必引领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作用于城市形态的构建。

推进非遗的基因记录,可丰富佛山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在经历早期“千城一面”的城镇化建设阶段之后,目前佛山城市空间建构更需要寻求差异化的存在,立足自然生态禀赋和提升历史文化底蕴。

在此背景下,佛山应充分运用广东醒狮、粤剧、龙舟说唱、佛山剪纸、石湾陶塑技艺、传统武术等非遗项目的文化感召力,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特点,探索建设以非遗为核心要素的城市地标,凸显城市文化核心空间。

其次,佛山要加强非遗与城市意象的融合建构。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更容易辨识,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佛山应进一步细化执行《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探索古村落活化的多重路径,通过对客观载体与生存空间的保护,促进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同时,在城市交通设施入口、公共墙体、道路枢纽等城市的边界和节点上灵活地呈现非遗元素,以非遗的整体性保护与符号式融入建构城市意象。

笔者建议,佛山还要落实提升非遗基因记录的公共载体。相关职能部门要督促落实佛山《关于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实现非遗基因在社区生态系列、非遗民俗系列、特色收藏系列、岭南艺术系列等场馆体系的记录与呈现,严格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分期分类落实到位。通过非遗公共载体的建构,提升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丰富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

在上述过程中,佛山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要发挥应有作用。笔者认为,佛山应推动文化产业立足产业资源基础和历史文化底蕴,加强探索创新非遗生产性保护成为新业态的核心要素。

具体来说,佛山应继续充分挖掘陶塑技艺与传统武术两大非遗品牌,以“中国陶谷”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世界功夫之城”建设为重点项目,实现“非遗+”的多产业链融合发展,尽快形成集景观营造、博物馆传承、动漫电竞、主题酒店、培训教育、文旅体验为一体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同时,佛山各区应深入挖掘传统武术非遗的文化资源,梳理传统武术的历史文脉与名师大家,继承和发扬佛山功夫影视的品牌效应,助力佛山影视产业发展。通过非遗城市空间建构、培育本土非遗传承人、挖掘本土故事、鼓励本土文艺创作,打造具有佛山城市特质的影视产业发展格局。

(作者系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