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已牺牲七十多年,我却从未停止与他的对话 。 ——空军英烈何启昭之女何慧莲 对话,是《天空中的记忆》摄制组与中国抗日空军后人的对话;对话,是中国抗日空军后人,用质朴漫长的人生,与父辈短暂灿烂的生命的对话。 80多年前,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年轻的中国抗日空军,毅然冲上云霄,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领空和尊严。 80多年后,为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人踏上了追寻中国抗日空军先烈足迹的道路。《天空中的记忆》摄制组跟随博物馆人的步伐,走访南京、广州、江门、台山等地,对话中国抗日空军后人,并记录下博物馆人策划“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的整个历程。 黄昏下的黄埔军校 2018年8月15日,正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3周年,纪录片《天空中的记忆》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观影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知名文化评论家冯原,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秘书长张鹂,广州市原副市长、空军英烈姚元恺之女姚蓉宾,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巡视员陈玉环,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刘志伟,黄埔区怡园小学校长袁超,广州大学马列主义学院蒋义丹副教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罗松,以及片中受访者、中国抗日空军后人及亲属近百人,齐聚黄昏下的黄埔军校。 莅临的嘉宾在剧组特意营造的怀旧气氛中,观赏了这部以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关照大时代的纪录片。影片出品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领导,影片导演丁澄也在活动上与大家分享该片的创作心得。出品方表示,《天空中的记忆》将报名参与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评优。 从一个展览到一部纪录片 出品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罗松致辞 出品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罗松表示:该纪录片的诞生,源于“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览,可以说纪录片是对展览在时空上、内容上的延伸,让展览走出博物馆,在公众中作更大范围的传播,真正达到让展览“活起来”的目的。 《天空中的记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突破 纪录片导演丁澄接受媒体采访 纪录片导演丁澄表示,《天空中的记忆》是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突破,该影片不是单纯地去追溯一段抗战空军的历史,而是把立足点放在了当下,通过现时还建在的抗日空军英烈的后人身上,他们大多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跟随着大时代走过了质朴而漫长的人生。丁澄说:当以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关照大时代,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浪漫主义家国情怀。抗日空军后人,经历了时代的风雨,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家国相连,而深埋在他们骨子里的那种为民族、为国家的精神,恰与父辈相系,他们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与父辈展开对话。 《天空中的记忆》——我们要讲述“父”“亲”“家”“国” 纪录片的被访者,包括空军名将胡锦雅之子胡振鸿,空军抗日英烈姚元恺之女、广州市原副市长姚蓉宾,旅美画家、“军史画家”梁又铭之子梁政均,空军诗人陈海天之子陈杰禹,空军抗日英烈梁鸿云之女梁孟霞,空军抗日英烈何启昭之女何慧莲,空军抗日英烈袁宗祺之子袁友仁以及广东华侨空军的家乡后人等。 关于“父”。他们说:爸爸是白马王子;他很严厉;他把我抱在怀里,喂我吃糖水蛋,那是最后的一面,我至今还记得…… “父”在他们脑海里,是仅存的一点童年记忆,“父”在他们家族的照片中,是穿着军装,意气风发的俊朗青年,父辈的生命停留在那一瞬间,永远不会老去。 关于“亲”。他们说:父亲在美国听到航空救国的宣传,早有从军的志向;80年代,他们才被重新提起,上了年纪的都知道他们的故事,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了…… “亲”是当民族危难之际,同仇敌忾,“亲”是在历史迷雾中,仍然坚守的信念。 关于“家”。他们说:停航的时候,妈妈回不来,外婆就会彻夜地担心;读完中专,就能够出来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支援大三线建设,妻子刚调回来,我就被调走,那时没有二话,服从组织分配;在开发区工作,我干得很起劲,后来当了副市长,也是 我从来都没想过的,也不会往这方面想…… “家”是妈妈的含辛茹苦;“家”是自力更生;“家”是在父母的精神激励下,奋斗不息,实现梦想;“家”是谦虚谨慎,踏实做人。 关于“国”。他们说:我回国经商三十多年,看着祖国日益昌盛,我也尽了作为中国人该尽的责任;父亲留下的抗战空军画作,就应该捐给国家;爱祖国,为中华民族,我们这一点绝对是继承了父亲…… “国”是父辈甘愿以年轻生命换取的国,“国”是后辈勤勤恳恳,用智慧与汗水共筑的国。“国”是一代代人不可磨灭的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父”“亲”“家”“国”——构筑起《天空中的记忆》四个篇章,展览策展历程与抗日空军后人口述父辈、家族、个人历史形成了影片两条线索,交错叙述,并与大历史背景巧妙融合,四个篇章,层层递进。抛却浪漫主义的家国情怀,《天空中的记忆》通过抗日空军英烈及其后人的故事,以他们真实的人生反映国家日益强大的光辉历程,并谨以此片献给抗战胜利73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