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宁一名坐轮椅的女子独自搭乘46路公交车时,司机下车放下后门的无障碍踏板,将她连人带轮椅推上公交车。这一幕被网友拍下,称赞公交车司机为这个冬天“最暖心的司机”。记者了解到,这种人性化的无障碍公交车在南宁有1500多辆,许多公交车司机坦言,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主动帮忙的(据12月19日《南国早报》)。 平心而论,如果不是这样一幅让人心暖的随手拍,如果不是看到今天报道中的现场演示,相信很多人都和笔者一样,尚不知道看似普通的公交车,对残障乘客的无障碍设计居然会如此周到,尤其是为轮椅乘客在后门专门设置安装的无障碍翻踏板,相信更是“鲜为人知”,不但让南宁市民感到新奇,更让我们这些南宁以外的人感到“暖心”。搜索一下才发现,其实,像这种具有无障碍功能的公交车,在各城市正在运行的新型公交车中早已普遍,之所以极少看到使用,一是鲜见有轮椅乘客独自搭乘公交车;二是公交“很忙”,也并不是所有公交司机都会像南宁46路几位师傅那样“热心肠”。 其实,无论是城市道路的“盲道”,还是很多公共场所的“进出上下”,无障碍设施几乎都比较完善,这也体现出现代社会人文理念的进步。但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些专为残障人士设置的无障碍设施,要么纯属摆设,“中看不中用”,比如,不少城市的“盲道”,不是断头就是被各种其他设施或商贩“霸占”。要么就是被很多健全人贪图方便,有意无意占据。由此可见,无论无障碍设施如何完善和人性化,前提都需要全社会树立无障碍理念,只有健康群体心中无障碍,这些专为残障人士设置安装的无障碍设施设备,才能为残障人士发挥出最大的无障碍作用和效果。 显然,城市公共无障碍设施设备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为残障人士独立生活出行提供完善的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够让他们和健全人一样正常生活工作和融入社会,这在一些文明发达国家和城市早已是“常态”。而在我们的某些观念中,把残障、残疾是需要家庭亲人和政府社会承担的“包袱”,这种陈旧观念不但与现代社会文明相悖,也是对残障群体的不尊重甚至是歧视。实际上,保障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乃至正常学习、工作和就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早已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尺。而颇令人欣慰的是,从国家到各地方政府,不但把保障残障人士出行的无障碍早已作为社会公共设施设备的“标配”,而且还逐步向细微深处延伸,而反过来,社会和很多健全人的无障碍意识却有待提升,这或是残障人士极少独自出行,无障碍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公交司机放下踏板推轮椅乘客下车的镜头,看着确实让人“心暖”,但仔细品味一下却又觉得有几分苦涩甚至“心寒”,这本该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常态,也是所有公交司机和乘务人员应有的职业义务,现在却成了“稀有现象”,确实很值得思考。显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无障碍设施设备的硬件会更加齐备和完善,但如果社会人文理念这个“软件”不能同步升级,再完善的无障碍硬件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宁愿看到这样的一幕成为毫无新意的常态,而不愿意为此而“感动”和“心暖”。因为这样的感动越多越廉价,这样的“心暖”更源于社会的温度“太低”。(华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