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起,国家取消部分低价药最高零售价,初衷是提升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松绑”五个月了,媒体走访广州市场发现,“松绑”后低价药价格应声上涨,涨价少则几倍,多达上百倍。医院药房喊“采购难”,想买一种药,药厂报价贵的不敢选,报价便宜的又抢不到。患者也有新烦恼,药价暴涨,病人被迫换药。(11月5日《信息时报》) 药品连接千万家,其身上每每发生一点风吹草动,立马会引发举国关注。即便是一个极端个案,也会很快被传统媒体加上如今正方兴未艾的新媒体倾情关注。所以说,药品价格的敏感性和重要性,自不待言。于是,在这则新闻之后不出意料地获得了大量“网砖”。有网友直接开始对药价改革进行讥讽,诸如“这就是药价改革的最新成果吗?”、“药价改革的智慧难道就剩下涨价,百姓‘看病贵’困局依然无解吗?” 药价改革推行5个月,说长不短,任何一项改革都将面临时间和市场的检验。当初推行药价改革,不管是改革驾驭者还是普通百姓,担心最多的就是,是否会因之引动药价暴涨,是否最大限度地用市场之手去打掉日渐繁多的药品加价中间环节。而今看来,似乎是一语成谶。不过,从整个药品市场来看,极端的几个低价药暴涨,并不能代表全部市场。要知道,政府监管药价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短几个月的改革后,就巴望收获硕果,显得有些着急也失公允。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和群众,对部分药品尤其是低价药放开就涨价甚至有个别药品暴涨上百倍诟病有加,这样的心情不难理解,毕竟药价的高低,攸关民生。但过份地简单讽刺甚至讥骂改革,却不理性,也不客观。任何民生问题,均非短期内生成,解题答疑,需要拿出刮骨疗伤的智慧和勇气,需要具有一定的耐心和宽容。过去较长时间的医药市场,给大家最明显的印象不外乎还是政府的手伸得过长、管得太多。甚至在药品科研、生产、流通、使用等渠道,政府之手常常是“左挥右举”。 政府这样做,不仅加大了行政资源的投入,而且政府自身也非常累,完全可以说得上顾此失彼。至于收效呢?长期以来,不断曝出药价乱象,药品加价程序纷乱,药品流通环节重叠,医药代表为了打开销路,大走灰色路径,个别公职人员以权谋私——栽判员顶替了运动员。可以说,政府之手伸到市场的前台,但该管的却依旧没管住、没管好,不该管的,却管得宽、管得有些凌乱。 所以,对低价药“一放即涨”的个别现象,不必过度反映,更不宜冷嘲热讽。我们不妨将其看作药价改革必经的市场波动,亦或是改革必经的阵痛。市场波动与阵痛的缓解,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涵养与调节过程。外靠法律政策与机制的不断调节与磨合,内靠改革蓄积的创新动能补齐短板。内外互动,融合贯通,药价改革中的新问题才能被迎刃而解。比如说,给药品研究单位,药品生产企业,各大医疗机构等一个改革试应期。有关政府部门做好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以期最大限度地缩减这个适应周期。 当然,这决非说监管部门就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转变职能,提升公共服务理念,引导和服务先于监管出手。当前,由于之前“药价虚高”的老毛病尚未治愈,我们需要警惕重蹈“一放就乱”的覆辙。因为一旦如此,不可能像之前一样说管就能管得起来的。毕竟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还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打破之前业已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的确颇难。可以说,环节众多,面广体大。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予以制度架构,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同时重拳打击极少数趁机暴涨药价的违法违规行为。(周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