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观点

旗下栏目: 军事 经济 观点 网络 游戏

“机器人老师”教育需要技术更需要心灵对话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中国青年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11

  目前,“福州造”的教育机器人已在部分城市开始“内测”, 福州实验小学也是试点之一,今后有望向全国中小学推广。今后,早读课带着同学们朗读的,可能会是一台萌萌的机器人。考场内监考的,也可能不再是老师,而是一台来回巡视的机器人,只要学生稍有舞弊的歪念,就能被机器人“感应到”。(10月27日《海峡都市报》)

  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当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机器人老师”的新鲜出炉,也必将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机器人老师”也不可避免带来文化震惊——使用智能产品参与教学,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在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教育机器人来提高教育效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之相比,我国的基础教育更有“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方面,现在许多学校都是大班教学,一个班级有40到60名学生;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激烈的教育竞争,让许多教师不堪重负。“机器人老师”的合理运用,会降低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尽管“机器人老师”有着显性的正功能,其隐性的负功能也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教育需要尊重“异质思维”,同样的问题,学生会给出差异化、个性化的答案;“机器人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只适用于客观题却不适用于主观题。换言之,“机器人老师”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越俎代庖。

  更为关键的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精神家园的建设。生硬、冰冷的“机器人老师”,即使能够进行知识传授,却难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力量去打动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信任和社会认同。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指出,“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固然需要“机器人老师”,却不能陷入对科技产品的路径依赖。

  教育说到底是一项用心灵陪伴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梦想照亮梦想的事业。只有尊重和回应学生的利益诉求,将技术手段和心灵陪伴有机结合起来,教育这盏希望之灯,才能点亮和温暖更多的孩子们。从这个角度上说,“机器人老师”即使具备使用价值,却难以从根本上替代教师。(杨朝清)

责任编辑:中国青年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