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施“健康浙江”战略、推进全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之一,浙江省政府决定发展中医药文化,并推进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2015年10月26日《新快报》)。 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我是首次听到。但是对类似“××知识进课堂”、“××从娃娃抓起”之类的口号并不陌生,甚至说耳熟能详。我从网上简单一搜,“进课堂”的条目有数百万条,不妨略举几例:“特色理论进课堂”、“潮汕话进课堂”、“书法进课堂”、“孝道进课堂”、“廉政文化进课堂”、“性教育进课堂”、“京剧进课堂”、“互联网+进课堂”、“消防知识进课堂”……我猛然觉得,似乎没有什么不可进课堂的,课堂这个“筐”实在是太大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所以,多一些“进课堂”,让学生多学习一些知识,对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成长进步都是大有裨益的。适应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学生的要求,学校完全可以引进一些内容,让其“进课堂”。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治疗理念也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特别是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奖,引起人们对中医药前所未有的关注高度和发展热潮。让中医药知识进入课堂,对于让年轻一代认识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如果“进课堂”提的过多,进的无序,把课堂当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么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要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恐怕无论是课堂,还是教师、学生都有难以承受之重。如果我们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却又在加重学生负担,减负何时是个头? 到底哪些可以进课堂,哪些还不能进课堂?该进课堂的到底进多少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课堂?这是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统筹考虑并认真把关的问题。(胡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