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数目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用人单位比较难招到合适的人,特别是一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千金难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一致凸显了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中国高等教育,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这样庞大的数量级背后,意味着强大的创新潜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如何将这些潜在的智力支撑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大命题。围绕当前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就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有序发展角度而言,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提出的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无疑是一大有力举措。 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乃至歧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已然成为高校转型路上的一大阻碍。事实上,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在《师说》一文中也谈及了这个问题“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确,在大家根深蒂固的思维中,科学家、学者比工程师抑或技师总是高上那么几筹,综合性大学总是比应用型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高上那么几等。所以,有些人或者有些学校,听到普通高校要往应用型学校转型就会不自觉地抵触也就不足为怪了。看看高校改名热更是可见一斑,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的三级跳者不胜枚举。实事求是地说,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者技师在恰当的位置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助益未必少于一名科学家,“术业有专攻,爱因斯坦的活,爱迪生干不了,爱迪生的活,爱因斯坦干不了”,袁贵仁部长这句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当前,最注重实践教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的典型代表,着眼职业教育的境况,更能直观明了地透析这个问题。在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被作为一个专门教育层次进行设计、发展的,在高考中,高职高专的招生往往在本科院校之后。而这种把教育分等级、分层次的思维如果不变,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教育的地位和形象就不可能得到扭转,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也将沦为空谈。 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除了要打破思想上的桎梏,还要实践于具体做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回到原点,我国当前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最紧缺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一线人才,围绕这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是转型的必由之路,但是推动高校转型也需要结合具体产业需求,特别是要立足人民和国家需要进行,不能一味盲目,否则矫枉过正必然又带来诸如学术型人才紧缺等新问题。 这就意味着做好这项工作,更需要围绕“试点推动,典型示范”来展开,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加强指导和一定的支持推动试点高校转型到位彻底,给其他高校立好典型标杆,让转型的大部队少走弯路,同时在试点的推动过程中,又可以规划出较为合理的高校结构,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 “中国高校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才能有力地解决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学校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较少的矛盾,才能有力地解决生产一线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困局,从而为高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智力基础。(蒋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