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网络空间中的各种“返乡日记”成为热门话题。从描述家乡面貌的变化,到感怀儿时记忆,从展示城乡之间的碰撞,到担忧乡村的未来,人们以不同的笔触和形式分享着各自的返乡见闻和感想,呈现出每个人眼中与心中的城市与乡村。(2月17日民主与法制网) 对于乡村和乡愁的讨论每年都在上演。从去年的《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到今年的各种“乡土观察”,再经过“上海女见第一顿饭分手”营销帖的大热,个人色彩浓重的各色声音再次在春节期间燃爆网络。唱衰乡村成为当下的一些人十分乐衷的事,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更易形成话题,博人眼球。 节日当中,人们更易经过媒体聚焦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怀。这些“观察”的作者大多是有着城市和乡村生活经历的,敏感于乡村的变迁。在某些作者的笔触下,农村凄凉而又衰败的景象跃然纸上,一种乡村全面沦陷的感觉油然而生。然而,真实的乡村未必就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破败和失落。 “唱衰乡村论”的走红,与媒体撇不开关系。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媒体的记者编辑不能只看个人单方面的情感输出,然后就将其放大化,潜移默化中推动舆论向不好的方面发展。媒体的发声会影响社会整体意识对乡村的认知,这些“观察”会让人产生乡村根基已死、文化凋零、人脉消逝的错觉。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的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却并不该死。 不可否认,今日之乡村较之以往,大不相同。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光景,借助“城市化”的大潮,乡村正在逐渐变换着模样。在一些人眼中,这的确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但这种变化大多向好向上,虽然其中也夹杂着些许问题,但那些进步是实实在在的握在老百姓手里的。可一些人却抓住现实中依旧存在的那部分尚待解决的问题不放,转而化为他们唱衰和蔑视乡村的口实和理由。 新闻表现的不是全部,朋友圈传播的更不是全世界,你看到的或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乡村并没有那么不堪,秩序依然存在于很多人心中,在有人大唱乡村的凄凉和萧索时,也有很多满怀自信和活力的年轻人在用力阻挡城市恶习入侵,为乡村建设另一番的美好景象。 请不要再继续唱衰乡村。这里隐藏着你的衣食父母和宗族根脉,我们需要善意的提醒但不需要无病呻吟的哀嚎;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根基和所有人的故乡,乡村和城市一样需要精神的滋养而非一味的冷眼旁观和嘲笑戏弄。一个案例,一个景象都不足以解释全中国的乡村图景。如果爱她,如果心头尚乡愁弥漫,那就去建设她吧!(程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