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各大媒体对“上海女逃离农村男友家”的关注度让人始料未及,不知是节后上班新闻选题的单一化,还是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挖掘有意为之? 这个春节,关于“一顿饭”的舆情,持续发酵至今,各方言论也还没有停止的意向,个别“意见领袖”发出的舆论似乎也就只是将观点加工再生成而已,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当下大多数媒体的现状就是这样子,在“一顿饭”上纠缠不放。 上海女因嫌弃农村男友家饭菜寒碜而提出分手,这本是一起大多数人不太“当回事儿”的例子,却在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媒体学者的眼中存在巨大闪光点,借助现代媒体快速、定向的舆论监督模式,以乡土话题为背景的这条新闻在行业内部发出了原子弹爆炸一般的威力,可是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事件的本身进程呢?大家多数是在借题发挥,有的在唱衰,有的在鸣不平,却没有人真正站出来为这一顿饭背后的矛盾进行纾解,频繁的观点争锋也不过就是你我之间的一厢情愿,“孔雀女”不会消失,“凤凰男”也不会就此一蹶不振。 每个人都在借此发泄情绪,个体化的情绪体验通过传播和交流扩散为了社会化的情绪。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这几天上海女江西男的话题会占据各大头条了,通过小事舆论发酵成大事议题,这本就是当下舆论审判和舆情搜集的突出表现,当然,借题发挥本没有错,但若是混淆视听,制造莫须有的轰动效应,那么无异于是给社会发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回到“上海女青年逃离农村男友家”这件事的追根溯源上,此事反映出的话题效应远超出了以往的舆论生态。 大城市小爱情的窘境早已存在,我们又何必去过分执着于地域观念的差别呢?农村人有着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城市人也并没有极度轻视农村的想法,纵然此类事件的症结所在就是“地域歧视”又怎样,再没有找到药方之前,任何人和媒体对事件的评判都属于妄议,况且作为此类公众议题本身就埋伏有“话题炸弹”,稍不注意,即被少数媒体先入为主,为事件定性。 不难看出,“上海女”事件是大城市里“孔雀女”和“凤凰男”交相辉映的典型缩影,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个例,被这几天的媒体贴上了“城市病”、“骗捐”、“地域歧视”之类的标签,虽然放大个例可以纵观整个生态意群,但是将一股“舆论风潮”信马由缰似地乱吹,其影响覆盖面便会越加扩大,不仅会给公众造成审美疲劳,还存在不少潜在的隐患。 既是如此,怒斥“孔雀女”、贬低“凤凰男”的声音都是不理性的,公众习惯性地批判思维模式是无法就事论事的,同样的事件,反复出现的背后必然有其深层的机理,如果不能上升到制度剖析的层面,那说再多也是枉然。(宋潇) |